草原文化的守望者

——王红川的田野研究与艺术创作

2020年06月19日10:51  
 

王红川

王红川生长于内蒙古包头,她钟情于草原文化,是一个真诚的草原民族民间美术传统的守望者。

王红川是一个扎根于草原,从草原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进行创作的优秀艺术家,尤其在剪纸艺术创作方面,她开拓性的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曾在许多剪纸展览中缕缕获奖。在学术研究方面,多年来她坚持对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田野研究,不断深入草原牧区生活,在蒙古族民俗与民间美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在高校非遗与民间美术教育传承方面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工作,成为学院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她在学院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概论”“民间剪纸文化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课程,同时开始招生民族民间艺术研究、民族民间美术教学法两个硕士研究生方向,并建立起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任所长。

2007年王红川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回到包头,她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化的民间文化工作中,以扎实的工作热情和专业有效的社会服务实践,成为地方民间文化工作的领军人物,她开始兼任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包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内蒙古剪纸学会副主席等社团职务,担负起地方民间文化发展的使命与责任。王红川为地方民间文化的发掘整理、推广与出版付注了大量的心血,正是因为热爱草原这片土地,王红川才有此真诚的情怀,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发展尽一己之力。

王红川作品《平安果》

王红川对草原文化的研究从民间美术入手,不断拓展到更宽的文化遗产领域,她开始关注民族区域文化生态视野中的民族文化遗产。近年来在专业刊物上她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和出版了著作,如获包头市“五个一工程入选奖”的专著《草原剪花人刘静兰》。王红川还参与了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完成了其中蒙古族剪纸调查的子项目,目前正在完成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间剪纸集成·包头卷》的撰写工作。

王红川作品《跨马驱疫》

剪纸艺术创作是红川艺术创作的主要语言方式,她同时也进行中国画与装饰艺术的创作。早在1991年王红川创作的剪纸作品《看新娘》被中国民协选送参加了“中日友好剪纸展”,后续的时间里王红川不断有新的剪纸作品创作出来,她开始不断在全国各类剪纸展览上获奖,在剪纸界红川以剪纸新秀、剪纸艺术家等被相关报纸刊物介绍。进入新世纪,王红川的剪纸艺术语言在色彩与造型方面都在不断趋于成熟,她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

王红川作品《鹿鸣春回》

王红川的剪纸语言丰富多样,她的剪纸语言叙事观念与手法是随表现的主题变化的,她更像作曲家一样,面对不同的主题内容,有选择的变换使用不同的调式。王红川新近创作的抗疫剪纸作品,用丰富的剪纸艺术表现形式在剪纸语言叙事上进行了不同方式的艺术表现,表达了抗疫必胜的决心和信心,王红川创作了自己抗疫主题的剪纸变奏曲。

图随歌走,像随心转,王红川的剪纸艺术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叙事观念和语言,她的剪纸艺术生长在草原蒙汉文化交融的土壤之上,我们看到了王红川剪纸中农耕文化花草剪纸传统的底蕴,也看到了其隐含的游牧文化中野性的活力和淳情的原始。

纵观王红川整体的剪纸创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对剪纸语言驾驭和互为互动的从容与热情,也看到了她对剪纸文化研究的执着与坚守,应该说王红川是一个有剪纸天赋与艺术才华的艺术家,她创造了草原上蒙汉文化传统继承发展的一个成功的剪纸个案,个案背后是一部草原上生活里的剪纸故事,其实红川和剪纸的缘分开始于童年,在家中奶奶、姥姥和妈妈两代人的剪纸和女红手艺熏陶,她三、四岁就开始迷恋上剪刀和剪纸,上小学时的红川已经把林曦明的《怎样铰剪纸》临摹的很熟练了,剪纸从童年伴随着她成长,剪纸使她经历了许多,如今剪纸已经成为她的一种日常生活。

剪纸是王红川的生活,她在生活中守望着草原,也守望着自己的初心。(乔晓光)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