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对话地方领导”系列访谈

孟宪东代表:坚持人民至上思想 专注造福人民事业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书记孟宪东

白建平 富丽娟

2020年05月28日09:47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书记孟宪东。(袁永红 摄)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就必须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记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社会保障、民生发展等话题对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委书记孟宪东进行了专访。

人民网记者:5月22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作重要讲话。牢记总书记嘱托,您怎样理解“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为民情怀?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人大代表,在三年内三次面对面地聆听总书记教诲,我感到非常荣幸,内心十分兴奋和温暖。总书记这次集中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特别提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是总书记浓厚人民情怀的真实写照,是大国领袖心系百姓的真情告白,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就必须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干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人民网记者:今年两会您带的议案是什么?除此之外,您最关心的两会议题是哪方面?

结合赤峰实际和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内蒙古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今年我带来了涉及区域发展、公共卫生和生态治理等三方面的建议,具体包括加快创建蒙东(赤峰、通辽)承接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对科尔沁沙地实施综合治理。除了上述意见建议外,我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落实“六保”任务的政策安排比较关心,特别是对如何“稳企业、保就业”相关举措格外关注,因为这是疫情冲击之下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定必胜信念,增强必胜信心,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

人民网记者:对内蒙古的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在这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脱贫攻坚工作。赤峰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如何保持决战决胜冲刺态势,与全区、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到去年年底,赤峰市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9786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0.28%,贫困旗县区已全部摘帽,贫困嘎查村已全部出列,全市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我们清醒认识到,收官之年的形势任务依然严峻复杂,巩固和提高脱贫成色需要进一步下足绣花的功夫。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千方百计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拿出决战精神、保持冲刺态势,向夺取脱贫攻坚最终胜利发起了总攻。

一是在突破两个重点难点上聚焦用力。盯住全面完成剩余脱贫任务这个重点,对剩余9786名贫困人口,一对一地制定了脱贫对策和方案,精准靶向发力,确保9月30日前全部脱贫。瞄准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这个难点,加强致贫返贫监测预警,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找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确保脱贫质量不出问题,确保不发生新的致贫返贫。

二是在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上聚焦用力。围绕解决疫情影响这个客观问题,专门出台了克服疫情影响、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七条举措,有效破解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扶贫农畜产品销售、扶贫企业复工复产等难题。围绕解决部分干部松劲懈怠这个主观问题,专门出台了保持冲刺态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七条规定,明确市级领导干部下沉到一线进行包联督导,在保持原有驻村工作力量的基础上,向非贫困村增派了1967名驻村干部,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各级责任落实。

三是在强化两大基础措施上聚焦用力。一方面,巩固和拓展产业扶贫成果。用好用足扶贫政策资金,做实做强扶贫产业项目,引导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分工,将贫困群众更多地吸附在产业链上。另一方面,扎实推进扶贫领域各类问题整改。在完成中央、自治区各类巡视检查反馈问题整改的基础上,全面整改自身排查出来的问题,确保6月底前清零销号。

人民网记者: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赤峰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叮嘱我们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这是对此前他对内蒙古工作要求的重申和强调。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始终牢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切实扛起政治责任,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迈出新步伐、跨上新台阶。

第一,着力构筑生态空间新格局。把该保护的区域坚决保护起来,初步划定占全市国土面积近28%的生态保护红线和6145万亩基本草原、1447万亩基本农田,明确了4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增长边界,对那些生态脆弱和敏感区域,全力调整生产方式,实行了严格的产业禁入。把允许开发的区域合理开发起来,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集中布局、生产要素集中配置、主导产业集聚发展,通过开展园区振兴行动、实施“飞地经济”政策、举全市之力推进赤峰国家高新区建设,打造了绿色发展的核心支撑。

第二,着力建设绿色经济新体系。一是调结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壮大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占比已由2015年的3.7%提高到目前的10.1%。二是优布局,坚持集中集约集聚的发展方向,强力推动工业的延链补链、成龙配套,打造了有色冶金、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等几个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农牧业重点推动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培树,推动了农牧业发展提质增效;服务业重点是持续打造六张旅游王牌,积极培育区域性物资采购中心,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迈出了新步伐。三是守底线,严格新上项目准入门槛,采取超常规措施推进传统产业清洁化、绿色化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矿山建设,有效防止新的环保问题产生。

第三,着力打造生态保护建设新样本。赤峰有着重视造林绿化的光荣传统,生态建设是赤峰的一个品牌,近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开展植树种草、封山育林、流域治理等工作,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对绝大部分国土纵深区域以自然修复为主,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研究出台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条例,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努力扩大封育禁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轮作休耕面积,减少人为干扰,让生态系统得到了休养生息。对生态环境恶化的区域和重点生态系统强化工程治理,在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字号生态工程的基础上,我们结合实际,对老哈河上游、阴河流域、达里诺尔湖、西拉沐沦河等重点区域,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集中投入,加快推动区域生态持续稳定好转。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5.7%,草原植被盖度达到58.8%,先后获得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全国绿化先进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大批荣誉称号。

第四,着力取得污染防治新成效。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实施大气、水、土壤、生态四个方面12大专项治理工程,狠抓重点区域污染防治、矿区园区综合治理等工作,去年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2天,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高33.4个百分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土地面源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人民网记者:社会保障、民生发展一直是全国两会上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赤峰市关于民生保障会有哪些举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切实补短板、强弱项,努力保证全面小康的成色,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突出抓好稳就业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企业复产复工,完善稳企稳岗、扩大就业的政策体系。不断丰富人才招聘会、创业交流会等载体,积极搭建市内重点企业与职业教育院校合作平台,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为包括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在内的广大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二是发展更有质量的教育。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加强基础教育学校建设,实现基本消除“大班额”。实施职教改革,做好中高职教育深度衔接、专业布局、资源配置、招生管理、职业培训等“五个统筹”,推动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加快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资源供给,新增学位6600个,有效缓解“入园难”问题。

三是提高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全民参保计划,鼓励群众参加更高标准的社会保险。推进“三医联动”,加快建设紧密型医联体,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启动赤峰市儿童医院、市医院新城区分院建设,确保市蒙医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医院建成投用。落实城乡低保、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各项制度,大力发展残疾人和慈善事业,确保城乡困难群众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我们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决定的必然执政选择。我们一定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实质,坚持民生为本、人民至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奋斗。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