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对话地方领导”系列访谈

奇巴图代表: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奇巴图

白建平 富丽娟

2020年05月27日10:05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奇巴图。(袁永红 摄)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坚决贯彻落实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重要政治要求和实践要求。”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记者围绕生态建设、脱贫攻坚、社会保障、民生发展等话题对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委副书记、盟长奇巴图进行了专访。

人民网记者: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在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您有怎样的感想?

奇巴图: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备感振奋。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全局、战略的高度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重要要求,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充分彰显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担当,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南和重要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坚决贯彻落实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重要政治要求和实践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立足兴安盟实际,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加快补齐民生短板,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好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问题,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和使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民网记者:今年上两会,您带的议案是什么?除此外,您最关心的两会议题是哪方面?

奇巴图:结合兴安盟实际和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我提出了“着力解决城市建设管理中人车矛盾问题”“制定蒙成药产业化发展扶持政策”“增设大中小学春秋假期,建立错峰休假制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和“进一步加大健康扶贫政策保障力度”五个方面的建议。除此之外,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等议题非常关注。因为这些都与兴安盟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如期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息息相关。

人民网记者: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长城构筑得更加牢固。兴安盟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奇巴图:一直以来,总书记特别关心关注内蒙古的生态建设。三次参加全国人代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每次重要讲话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近年来,兴安盟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盟之本、发展之基,全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2.6%,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天然草原植被盖度64.8%,高于全国9.1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7%,城市集中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阿尔山市成功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天蓝、地绿、水净、空气清新成为兴安盟的常态和名片。

围绕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我们坚持做好三件事。

第一,坚持防治为先,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始终树立“大生态”理念,坚持“治”与“防”双管齐下、紧密结合。一方面,突出抓好“治”。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抓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各级各类保护区综合治理和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全力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在“根治”环境突出问题上铆足了劲儿。另一方面,重点强化“防”。兴安盟作为内蒙古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各族干部群众谋发展、盼发展的愿望可以说比其他地方更为迫切和强烈。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决不能为了发展破坏生态环境。近几年为了守护好这片绿色净土,我们没有批准任何不符合环保标准的污染项目落地建厂,反而连续清退了22家污染企业,可以说在“防”字上咬紧了牙关。

第二,坚持保护为本,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启动实施大兴安岭南麓百万亩人工林绿色长廊建设工程,持续增加绿量、提升品质。党的十九大以来,累计营造林137万亩,退牧还草50万亩,水保治理155万亩。

第三,坚持发展为要,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生态优势,着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积极引入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项目,2018年兴安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2972亿元,约为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6.29倍。全盟以阿尔山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2019年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旅游人数和收入连续5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我们因势利导,开发利用生态能源也已初见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产业、全行业贯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思路,坚决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变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

人民网记者: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方面,兴安盟取得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好的经验?

奇巴图:兴安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民生工程和实现全面小康的硬任务,坚决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努力构建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相结合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盟6个旗县市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5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705人,贫困发生率由9.5%下降到0.15%;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由2855元提高到10658元。

一是突出抓产业。我们始终牢记总书记“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的重要指示,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突破口,既抓一家一户的增收产业,又抓与市场对接的大产业;既抓贫困群众的三年增收目标,又要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既立足于当前的脱贫,更着眼于今后乡村振兴。立足传统农牧业比重较大的盟情实际找准带贫产业,实施种植、养殖、林果等50余类项目,通过“菜单”“托管”“资产收益”“扶贫车间”等模式,实现到户产业施策全覆盖。出台了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指导意见,建立了产业指导员制度,帮助贫困群众因地制宜筛选优势产业、对接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共选聘产业指导员1744名,实现嘎查村产业指导服务全覆盖。

二是合力抓保障。对于兴安盟来说,扶贫的重点和难点还是在“三保障”方面,我们始终坚持“既不拔高,也不降低”,坚决杜绝“小马拉大车”和“出工不出力”问题。在住房上,严格落实修建结合、易地搬迁和分散安置“一改一迁一安置”政策,累计投入资金12.6亿元,帮助2.3万户贫困户圆了“安居梦”。在教育上,保持贫困家庭学生“零辍学”,通过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带动贫困家庭稳定脱贫。全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不能考入高中或大学的,免费进入当地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或三年制大专班学习,每人每年给予9300元补助。在医疗上,持续推进“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减轻贫困人口就医负担。全盟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实现“清零”,建档立卡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三是严格抓质量。坚持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全面落实盟、旗、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层层签订“军令状”。按照尽锐出战的要求,择优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下乡驻村。驻村工作队经过与村民和村两委班子沟通论证,帮助村民因地、因贫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得到了村民广泛认可。持续开展以党组织带动为核心、转变农牧民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改变居住环境、陈规陋习、饮食习惯的“一带两转三改”活动,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创新实施扶志长志气、扶智长本领的“双扶双长”工作举措,激励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发展生产赚积分、得奖励,激发贫困户勤劳实干的“精气神”。为了让扶贫资产长久发挥效益,我们对集体资产管理采取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分配权、处置权“五权分置”,旗县市、行业部门、苏木乡镇、嘎查村“四方共管”,管理公司化、决策程序化、收益精准化“三化运营”的“543”管理模式。对到户资产采取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归一”,自主式、委托式、合作式“三式经营”,产销、科技、理财“三项服务”的“333”管理模式。通过两种管理模式,保证了扶贫资产有人管、不流失、见长效,兴安盟被作为省级试点,扶贫资产管理经验做法在自治区进行了推广。

人民网记者:社会保障、民生发展一直是全国两会上网友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兴安盟关于民生保障会有哪些举措?

奇巴图:兴安盟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持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松劲儿。进一步完善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提高监测预警、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能力,在深刻总结前期防控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切实提高全盟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总要求,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着力破解城乡居民增收难题。继续加强创业园区、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服务平台建设,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促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增收。深入实施“种植业质量提升、养殖业数量倍增、林果业产能递增”行动,加快土地流转,放活经营权。拓展股份、订单、用工等多种合作形式,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做好兜底性保障工作。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综合覆盖面,提高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和孤儿供养补助标准。抓好治欠保支工作,严格落实“两金三制”,严厉整治欠薪行为。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消除高中阶段“大班额”,扩大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资源供给。推进“三医”联动,打造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乌兰牧骑开展艺术精品创作,承办全国少数民族电影展映周等文化活动,打造蒙古刺绣、乌力格尔等民族文化品牌。着眼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需求,谋划实施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和惠民利民工程,让兴安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与全国、全区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