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穷小子”的脱贫致富路

2020年05月22日16:33  
 

“叔,老高还没回来吗?”

“龙书记,他还没回来了,进来喝口水哇,估计也快回来了。”

晚上9点多,“嗒嗒嗒……”一阵由快渐慢的拖拉机轰鸣声由小变大。高兴利把车慢慢地停放进院子里,和妻子匆忙从拖拉机上下来,一个去看肉牛,一个回家做饭。待一切安顿妥当,夫妻俩终于可以洗去一天的尘土,共同迎接明天的到来。

今年53岁的高兴利,家住新店子镇黑石兔村,黝黑的外表透露着坚定的气质,这种气质散发着独特魅力。说起现在的生活,高兴利的脸上难掩幸福的笑容,“我虽然穷点,但是我的智和志可不穷,这么多年我亲身领悟了幸福生活需要自己用双手努力打拼的道理。”

以前,高兴利那可是个名副其实的“穷小子”,“小时候我母亲患病,需要大笔诊疗费用,再加上兄弟姐妹多,家境非常贫寒,我到了找媳妇的年纪,周边的姑娘却没人愿意嫁给我,后来在机缘巧合下,这媳妇倒是找上了,就是去甘肃当了上门女婿。”高兴利眉头渐舒。

“后来,岳父看我吃苦耐劳、老实可靠,亲自到我的老家考察了一番,特批让我们回老家生活,于是我们结束了在甘肃的两年生活。”高兴利饱含泪水。

一路跋山涉水,小两口可算回到了黑石兔村,在两三间土坯房中开启了他们的新生活。那时的他,满身的干劲儿,种地、打工、养羊他都尝试过,但所有的收入都倾其看病的母亲和上学的两个孩子,吃饭更是经常有上顿没下顿的,有一顿也是白水粥,差点就揭不开锅,日子过得可怜巴巴;那时的他,偶尔也被生活挫败,但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他选择逆行而上,在苦难中努力开出了一块肥水田。

“我听说贫困户有发展产业的好政策,我就想着不能一直穷下去,扶贫干部建议让我养牛,于是就到隔壁村物色肉牛,问亲戚借钱,花了1万多把我物色好的红牛给买回来了。”2015年12月这是高兴利买回来的第一头牛,也是这年他被识别为贫困户。

买回一头牛,还想再买几头,可钱从哪来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高兴利,为了买牛,他和妻子省吃俭用,只要有几个钱就赶紧存起来,就连家里的分毛钱也都不放过,“那会儿驻村的龙书记和村支书都愿意借钱给我,支持我买牛,还有从其他地方七拼八凑借的钱,我的牛就从一头变成了好几头。”

现在高兴利的牛已经发展到了20头,短短几年他不仅脱了贫,还自带模范示范效应。“高兴利是一个特别上进的人,现在他的肉牛产业正逐步扩大,他的邻居‘眼红’的也养起了牛,前几天还下了两个小牛犊。”驻村第一书记龙安献边说边帮高兴利干活。

高兴利把他的牛当宝贝一样的捧在手里,牛舍清理的十分及时,牛吃的草都是自己种的玉米秸秆,吃的料都是玉米。农忙时节时间分外珍贵,通常他利用中午的时间在家里加工玉米料,不一会儿黄灿灿的散发着浓香的玉米料就被磨好了,他和妻子把两个牛槽清扫干净后,再把磨好的玉米料均匀搅拌,最后再把料分发到两个牛槽里。对于哺乳期的牛,为了保证他们有充足的营养,他们还给予特殊照顾,每头牛都有自己的饭盆。在他们夫妻两的悉心饲喂下,现在20头肉牛体格都非常健壮。

农忙时节,他和妻子除了饲养牛还惦记着再种点地,每天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开着拖拉机带着妻子去地里忙活了。两人一个在前面开车耕种,一个在后辅助操作机器,耐着高温,一圈又一圈,“我今年种60多亩地,现在种了10多亩了,大部分种的是青储玉米,给牛做饲料,这样牛的饲料钱就能省一部分。”耕种完一块地的高兴利和妻子已是汗流浃背。

不满足于现状、奋力谱写美好生活是高兴利的真实写照。高兴利家中一共有5口人,去年,他的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8000多元,现已稳定脱贫。“高兴利是镇里众多贫困户中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通过政策帮扶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致富路,这种看得见的成果赢得了更多群众敬佩的目光。”新店子镇分管扶贫的副镇长高俊山说。

高兴利和妻子在沙发上一起翻看着女儿的结婚照,聊着他们的女儿女婿和外甥,再回头看看沙发后面儿子画的油画,两人相视一笑,脸上尽显幸福的笑容。“咱们家里收入连年增长,咱们好好把这些牛饲喂好,争取在一两年内把肉牛发展成30头,按一年一个牛下一个牛犊算,一个牛犊能卖8千元,除去其他费用,一年也能收入将近20万元,照这么算,给儿子在呼市买房就不成问题啦!”高兴利和妻子盘算着。

记者手记

再次去到高兴利的家,院里院外依然是那么干净有序,屋内窗明几净、鲜花常开。瘦高黝黑的外表难掩吃苦耐劳、勇敢追梦的韧劲儿。

通过一天的采访,从清理牛舍、磨玉米料、喂牛到去地里耕种,由于天气炎热,豆大的汗珠一个接着一个,他没有喊累,而是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个环节。

倾听他的故事,了解他现在的生活,一个“穷小子”的奋斗历程似乎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就是这样的一个不等不靠、勤劳朴实的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硬是摘掉了穷帽子,为自己打拼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段晓宇)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