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居延城(跟着唐诗宋词去旅游)

记者 张枨

2020年04月04日09:16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夏季居延海。张爱民 摄

暮色下的居延海,微风荡起阵阵波纹,芦苇纷纷为其折腰。遥望远方天空,一轮红日透过阵阵云层洒下缕缕金光,照映在夹杂着柴薪烽烟印记的汉代烽燧与荒凉残垣的塞墙黄土之上。转眼间,红日缓缓落下,慢慢消失在这苍茫大漠与广袤天际间。

历史的记忆是永恒的,想必千年前的唐代诗人王维,出任监察御史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径居延大同城(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时,正是看到了眼前这壮阔豪迈的塞外景色,才会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千古壮观”的名句。

“居延”为匈奴语,意为天池,先秦时期,匈奴居延部落居于额济纳,部落名称逐渐演变为地域名称。古时每逢春暖花开,祁连雪山融化后形成的弱水一路向北纵贯进入巴丹吉林沙漠,最后注入居延海,成为古弱水的归宿之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因此在《水经注》中“居延”也有一个美丽的译名——“弱水流沙”,宛若一汪清泓掩映在茫茫大漠中。

居延海分东、西两大湖泊,西居延海又称“嘎顺淖尔”,意为“苦海”,东居延海又称“苏泊淖尔”,意为“母鹿湖”。上世纪末由于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加之过度农业开垦占用大量水资源,导致水量锐减,居延海曾彻底干涸。

黑河调水多年后,居延海生态恢复情况。李常辉 摄

如今随着连续19年的集中调水,居延海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美景,只见芦苇丛生、水鸟欢鸣,大雁、黄鸭、红嘴鸥等在天空展翅翱翔,时而引吭高歌、时而俯冲水面觅食……游人至此,可泛舟观鸟,亦可骑马乘驼,听一曲悠扬的蒙古长调,在这弱水清泓、流沙仙踪中感受别样风情。

居延海湿地吸引了大批动物栖息。资料图片

“大漠孤烟直”,这一股孤零零的浓烟在浩瀚无垠的大漠拔地而起,让人仿佛置身金戈铁马的大漠沙场。居延绿洲自汉代始,即为军事重地,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为保丝路通畅,汉武帝时,曾向居延地区派出18万戍边甲卒,设居延县,筑居延城,修烽燧、建局延塞。

想来王维必是经过这一座座“汉塞”,忆往昔卫青、霍去病这些征战疆场、戍边建业的名将,曾在此追击匈奴、饮马居延泽,才能感慨出豪气万丈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额济纳黑城遗址。资料图片

今日游人可在大漠中见到一座连一座的陈垣古城,在这里感受历史的沧桑。在曾经的西夏国古都黑城4公里外,有一座始建于汉代、隋唐时增建加固的古城——大同城,也未能逃过历史的掩埋。一个个沙坡隆起,几乎与高耸的夯土墙齐平,但依旧能看出千年前那威武不屈的气势。穿过瓮城、障门,城内只剩下些房舍阡陌的残迹,在额济纳这横跨西汉至清代的355处文化遗址中并不十分起眼,但想到王维曾在此驻足,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使至塞上》,又顿感历史的厚重与粗犷。

额济纳怪树林奇景。记者 张枨 摄

走出大同城几公里,便是一片怪树林。由于缺水干旱枯死,曾经挺拔茂盛的胡杨树在这里或枯木向天、或虬枝横野,各种形态,仿佛殊死恶战后的古战场上,一个个不屈的战士。胡杨有着“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顽强毅力,现在的怪树林中仍能看到不少枯木焕发出了新叶。

额济纳胡杨林。资料图片

秋天是额济纳最美的季节,此时挺拔的胡杨林展示出各式妩媚姿态,璀璨壮丽、五彩斑斓,蓝天白云、倒映水中,亦真亦幻,如入画境,吸引无数游人前来。

曾经的居延、今日的额济纳,这里有戈壁瀚海、沙漠绿洲、千年胡杨、河流湖泊所构成奇特优美的自然景观,有古道重镇、关隘要塞、烽燧城障演绎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在这里互相交融,孕育出绚丽多彩的居延文化。也正是这样的多彩,凭添了一番诗兴,点染着千古沧桑,古朴也清雅,深情亦疏淡,那么沉厚,那么壮观,任由世人到来触摸、回望……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