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巴彥淖爾市立足“風光無限”自然資源優勢,堅持全產業鏈推進,錨定“雙碳”目標,蹚出一條綠色新路——
“藍海”壯闊 “風光”無限

風機似白色森林,蔚為壯觀,將風能轉變成電能,傳送上網﹔一片片光伏發電板組成藍色海洋,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為千家萬戶送去光明。如今,無論是走進烏拉特草原,還是烏蘭布和沙漠,都會強烈地感受到巴彥淖爾清潔能源產業發展的脈動。
“空中發電、地上種草、草上養羊”,進入內蒙古第一個光伏村——五原縣聯星村,映入眼帘的是457戶村民家屋頂整齊排列的光伏電板,光伏田園綜合體的新形象讓人眼前一亮。目前該村年發電量達5400萬度,每年每戶農民能享受補貼4050元至8100元。
去年12月,在華東地區巴彥淖爾招商引資推介會上,烏拉特中旗成功簽約610.62億元新能源項目。
……
新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轉化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改善的一大“強將”,更是“雙碳”目標實現的有力推手。
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向“光”而行、乘“風”遠航,立足“風光無限”自然資源優勢,堅持全產業鏈推進,錨定“雙碳”目標,蹚出了一條綠色新路。
在磴口縣華盛綠能農牧業科技示范園裡,千畝光伏“藍海”一如既往的壯闊,園區裡偶爾傳來“哞”的牛叫聲,讓人感受到烏蘭布和沙漠的冬日生機。
“烏蘭布和,蒙語意為‘紅色的公牛’,現在沙漠裡卻養上了黑白花奶牛。”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韓應聯說,烏蘭布和沙漠在巴彥淖爾市分布506萬畝,在磴口縣就有426萬畝,全縣總面積的68%都是沙漠。
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的風口期,沙漠地區發展如何破題?磴口縣勇於探索,通過積極開展光伏治沙、光伏農牧業和無土栽培等示范研究,探索出一條“光伏+農業”的綠色發展路子,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並解決了光伏發電征佔大量土地等問題,實現了清潔太陽能利用和綠色生態農業發展的共贏。
“上面能發電,下面能種瓜。我們通過發展‘農光互補’模式,實現‘一地兩收’的綠色產業新發展。”華盛綠能(磴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華盛綠能農牧業科技示范園區佔地面積2500畝,光伏總裝機容量50MW,年均發電7225.91萬千瓦時,平均每年可節約標准煤2.45萬噸,每年可減少SO2排放量343.95噸,減少粉塵排放量245.68噸,減少CO2排放量約為6.1萬噸,真正做到了沙裡生綠又生金。
目前,磴口縣正在全力打造烏蘭布和沙漠千萬千瓦級光伏基地,裝機規模達到1000萬千瓦,實現固沙面積約34.5萬畝,並網后發電量可達328億度,自我消納電能引進固定資產投資200多億元,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的良性循環新局面。
東風浩蕩,趁勢而行。
巴彥淖爾市風能總儲量約為1億千瓦,可開發風電規模在7000萬千瓦左右,資源富集地區年平均風速達8米/秒以上,風能穩定性好、無破壞性、開發價值高,是國內風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烏拉特中旗風光資源富集,地域遼闊,建設大型風電基地、光熱項目的基礎條件得天獨厚。近年來,爭取了國家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國家首批槽式光熱示范項目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烏拉特中旗發改委主任李鈞介紹,烏拉特中旗錨定“雙碳”目標,把新能源作為綠色低碳轉型、培育新支柱產業的關鍵,“追風逐日”,描繪著更加出彩的“畫卷”。
2022年12月28日,國合烏拉特續建100MW風電項目首台機組順利並網發電﹔
12月31日,烏拉特中旗聯合動力德日蘇續建100MW風電項目首台機組並網發電﹔
2023年1月9日,華潤電力烏拉特中旗100MW風電項目全容量並網發電﹔
至此,烏拉特中旗新能源並網規模達到358萬千瓦,其中風電320萬千瓦,光伏28萬千瓦,光熱10萬千瓦,並網規模穩居巴彥淖爾市第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新能源“夢工廠”。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目前,巴彥淖爾市依托豐富的“風光”資源,建基地、育集群、延鏈條,積極培育企業,布局形成了以智能風電整機及相關配套核心零部件制造為主的清潔能源制造產業鏈,以單晶硅生產項目為龍頭,光熱材料、光伏玻璃、光伏背板制造為輔助的上下游產業鏈,實現資源能源高效集約利用。
截至2022年11月,巴彥淖爾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542.31萬千瓦,其中新能源裝機規模539.4萬千瓦,佔全市電力總裝機比例超70%,成為內蒙古重要的新能源產業基地,為內蒙古有力落實“雙碳”目標奠定了基礎。(記者 帥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