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張三明:不斷創新 讓村民得到更多實惠

2022年10月04日07:5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張三明查看林果長勢。

  金秋九月,走進臨河區干召廟鎮民主村,村裡的道路上來回穿梭著秋收的拖拉機、收購農產品的車輛絡繹不絕,村裡的成片果樹上各種小雜果琳琅滿目,正是採摘的好時節,農民忙著將新鮮的水果摘下裝箱打包,養殖戶們照料著各家圈舍裡的雞、羊等牲畜,忙得不亦樂乎,整個村子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眼前這美好的景象離不開民主村黨支部書記張三明多年的努力,2015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張三明始終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通過興產業、樹新風、強堡壘,帶領村民闖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見到張三明的時候,他正在通往民主村四組的村道上親自監督道路翻修工作。今年他又從交通局爭取了8.5公裡的道路翻修項目,把村裡陳舊破損的道路進行了翻修。農村想要發展起來,便利的交通條件是必不可少的硬性指標,張三民當選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利用三年多的時間,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各類項目資金,共為村裡修了74.9公裡水泥路。此外還建成了8個活動廣場,5個活動室,4萬多米院牆,水、電、網、廁等基礎設施實現了全覆蓋。

  因為黨建工作不夠嚴、權力分配不合理、組織架構不科學、沒有凝聚力等各種原因,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的時候,民主村曾是當地有名的“上訪村”,村裡的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工作一度走了下坡路,變成了“落后村”。

  為了扭轉當時的尷尬局面,張三明當選黨支部書記后,首先把權力分還給了農民,以前村裡的所有審批權都在支部手裡,成了書記的“一言堂”,而村民代表隻有監督權,沒有話語權,在很多事情上出現了分歧和矛盾。張三明上任后,當機立斷地把黨支部的審批權拿出50%交給村民代表,把村民代表50%的監督權交給黨支部,並率先在臨河區村組干部中建立了“三務”公開骨干微信群,在每個村民小組建立了陽光公開微信群,把糧補、低保調整等工作在群裡公開,實現了村有公開欄、組有大喇叭和小黑板、戶有微信群,做到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實現了信息公開“全覆蓋”,既給群眾一個明白,也還干部一個清白。

  同時,他還推出“五人小組”工作法,在每個村民小組推選五個村民代表,實行“五張嘴參與議事,十隻眼全程監督,五支筆把關復審”,進一步暢通了村組基層治理的“微循環”。此項工作在全市進行了總結推廣。

  2018年,張三明為了把村裡的產業發展起來,結合當地多年的林果產業基礎,租了一輛50人的大巴車,帶領村民代表們到陝西省有名的林果產業基地觀摩學習果樹種植經驗,順便還去了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舊址等革命根據地,看紅色文化,聽革命故事。回來時不僅帶回了20多種小雜果新品種,為村裡的林果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更通過紅色文化的熏陶,增強了村民的凝聚力。

  在張三明的帶領下,民主村通過精心謀劃和布局,產業結構呈現出“一林二養三瓜菜”的景象。當前,村內形成栽種林果業3120畝,年產禽蛋63萬斤、年出欄肉羊11萬隻,露地種植蔬菜、西紅柿、西甜瓜7500畝。

  西紅柿是民主村的拳頭產業,連續6年每畝收入達到20000元,最高達到39000元。張三明通過考察市場發現每年的8月初至10月10日左右是全國西紅柿市場空檔期,這一發現讓他喜出望外,於是他當機立斷,把民主村西紅柿上市時間調到了每年的8月3日,同時通過控水、控肥、控藥等科學種植方法把西紅柿質量提上去,專走高端市場,使村裡的西紅柿價格直線上升,也讓村民的錢袋子越發“飽滿”了起來。

  在臨河區舉辦的三屆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大比武”擂台賽上,張三明蟬聯了三連冠。談起擂台比武三連冠,他說:“因為我做到了兩個兌現,一是給村民承諾的兌現,農民其實是最務實的人群,你隻有做出實事,讓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他才會信服你。另一個是給政府述職時的兌現,‘兩學一做’不隻要學,還需要做,隻有學以致用,做出實實在在的成績,才會真正獲得認可。”

  “眼睛要看得見群眾,鼻子要‘嗅’得到群眾的困難,耳朵要聽得見群眾的呼聲,嘴巴要不斷宣傳黨的政策,肩要扛得起重擔,心要始終和群眾在一起,為群眾帶出一支響當當、硬邦邦的隊伍。”這是張三明給村民們作出的承諾。

  這些年,張三明堅持以黨的方針、政策為中心,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得到了廣大村民和社會各界的認可,先后獲得自治區級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理論宣講先進個人等諸多榮譽。今年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他說:“非常榮幸能夠成為二十大代表,同時也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我會不斷地創新發展,給村民們帶來更多的實惠。”(記者 圖古斯畢力格)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