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聚焦“一粒種子” 推動高質量發展

——內蒙古全力打造農業“芯片”

2022年09月11日07:57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內蒙古的期待。而種業作為農牧業整個產業鏈的源頭,肩負著保障國家“米袋子”“菜籃子”安全的重任。內蒙古想要建設好基地,種業必須先行﹔想要實現農牧產業振興,種業必先振興。

  為加快推進內蒙古從種業大區向種業強區跨越,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強化規劃引領,優化政策支撐,重點圍繞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良種化水平提升、優勢特色品種培育等開展“三大工程”,種業振興行動實現良好開局。

  自治區政協及政協委員也一直將“種業發展”作為協商建言的重點,2022年又將其列為年度協商議題加以深化。8月31日,自治區政協“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 助力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專題協商會召開,部分自治區政協委員、智庫專家、自治區有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齊聚一堂,聚焦“一粒種子”坦誠直言、交鋒交融、尋求共識。

  扎實調研,探尋種業“卡脖子”究竟“卡”在哪兒

  種業被譽為農業的“芯片”,一粒小小的種子,牽動民生,關乎國運。

  作為承辦單位,自治區政協農牧委員會高度重視此次專題協商工作,在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馬學軍的指導和帶領下,今年3月至5月,調研組先后深入呼和浩特、烏蘭察布、通遼、赤峰等地,走進科研單位、種業企業、制種合作社、田間地頭考察調研,開展協商座談。為了解先進省區的經驗做法,又函調了甘肅、四川、海南、廣東、山東、黑龍江六省情況。經過數輪征詢意見、推敲論証,最終形成了1份高質量調研報告和20余份高水平建言材料。

  回顧一路見聞,自治區政協農牧委員會主任張殿生感觸頗深:總的看,內蒙古種業特別是草種和畜種在全國有優勢、有基礎、有機遇,但對照種業高質量發展還不同程度存在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足,特色品種培育與市場化開發利用能力不足,產業化水平亟待提升等問題。

  為此,他代表調研組提出了加大統籌協調力度、做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組織育種創新技術攻關、加快培育壯大種業市場主體、健全完善種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深化種業市場監管工作六點建議。

  坦誠協商,找到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突破口

  要實現種源自主可控,必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當務之急是要摸清資源家底。自治區政協委員路戰遠認為,內蒙古農作物種質資源本底不清,許多地方品種喪失,特有種質資源消失風險也在加劇,需抓住國家普查機遇,盡快立項啟動自治區級“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與保護工程”和“自治區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

  自治區農牧廳二級巡視員趙玉峰回應,下一步將完成94個旗縣(區)普查征集、14個旗縣系統調查和搶救性收集任務,下大力氣抓好農作物、牧草、畜禽、微生物等方面的種質資源庫建設。

  對於草原人而言,草就是肉、草也是糧。但內蒙古人工建植草地建設不足天然草地面積的1%,與實際飼養牲畜數量相比,年度飼草缺口達1000萬噸以上。自治區政協智庫專家孫海蓮建議,自治區應重視野生草種抗逆基因挖掘,建設穩定的育繁推體系。

  無論夯實種業基本盤,還是提升對外競爭力,都必須做強做優種業企業。作為內蒙古種業振興的“領頭雁”,內蒙古中加農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赤峰家育種豬生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負責人也被邀請到協商會上。

  在向大家欣喜匯報成績的同時,中加公司的研發技術總監呂文霞也談到了公司發展中面臨的資金、人才短缺,產學研融合、育繁推一體化的商業化育種體系不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弱等問題。“自治區政府應統籌相關資源,建立種業集團,做到技術集約、人才集約、市場集約。同時建立種業創新資金池,發揮國有資本扶持帶動作用,補齊種業發展投入短板。”呂文霞如是建議。

  作為國內及亞洲最大的獨立經營的原種豬繁育企業,赤峰家育集團資本運作部副總裁熊家濤坦言,家育公司經過“十年磨劍”,已經走出了畜種繁育“引進—退化—再引進”的循環。借此平台,她呼吁將種業企業這個研發創新的重要力量納入專精特新“小巨人”的申報范圍,希望相關部門協助家育解決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相關問題。

  從事種業研究近30年的通遼市農牧科學研究所黨組書記張建華提出,內蒙古特色的非主要農作物如蓖麻、莜麥、蕎麥、綠豆、紅小豆等未列入農業部制定的《非主要農作物登記名錄》中,這就存在著優勢特色的非主要農作物未獲得應有品種保護的現象。他建議內蒙古應根據自己的產業結構和主導優勢,增加對這些特色農作物認定,有效保護育種者和企業利益,擦亮內蒙古這些“金字招牌”。

  “我們正立足全區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確定了‘5+N’的特色產業創新鏈布局,同時採取‘揭榜挂帥’新型機制和創建‘創新聯合體’形式承接示范工程任務,強化政府創新服務支撐,以引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上的大中小企業和產學研融通創新。”針對大家提出的意見建議,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於濰介紹道。自治區財政廳二級巡視員賀靖強也介紹了種業振興資金安排情況和相關工作進展。

  深入互動,凝聚推進種業振興的共識

  “奶業和馬鈴薯業是內蒙古優勢特色產業。請問農牧廳,內蒙古在這兩個產業育種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又將採取哪些措施?”

  “種業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高風險和長周期特點,政府財政支持顯得尤為重要。請問財政廳,在‘十四五’時期向種業投入的預算情況如何,主要方向是什麼?”

  “在種業科技創新方面,下一步科技廳作何打算?”

  互動協商環節,劉貴林、蓋志毅、田青鬆三位委員問得“開門見山”,各職能部門答得細致認真,一問一答間,不僅讓大家釋了疑解了惑,也感受到了黨政部門推動內蒙古種業振興工作的信心和決心。

  “種業發展既要因地制宜符合實際需要,又要敢於創新符合市場需求。政府則要發揮好引導、保護作用,不斷健全完善種業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全面深化種業市場監管工作。”認真聽取大家的發言后,自治區副主席李秉榮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並表示此次協商現狀分析客觀、問題分析精准、建議提得很實,聽了很有收獲。

  “我想,每一位在內蒙古工作和生活的人,都對推進種業振興肩負著重要責任。”馬學軍呼吁,各方要進一步增強做好此項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持續在抓統籌協調、抓政策配套、抓資金投入、抓研發培育、抓育種主體、抓擴繁推廣、抓人才培養、抓基地建設、抓責任到位、抓機制創新等十個方面狠下功夫。這也是此次協商會上普遍形成的共識。(李海鑫)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