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營子村打起增收“蒜”盤

給紫皮蒜編蒜辮。
在興安盟突泉縣突泉鎮,有個因種蒜聞名的村子——大營子村,這裡家家戶戶打起增收“蒜”盤。
走進大營子村村民鄭俊芳家,她正在自家庭院的地裡熟練地挖蒜、抖土、捆蒜,一把把帶著泥土芬芳的新鮮大蒜被編成蒜辮,微風吹過,蒜香四溢。
“挖蒜時,手要拽著蒜莖,不能離蒜頭太近,那樣容易損壞蒜頭。蒜剛起時水分高,比較容易編成蒜辮,經過幾天的晾晒,讓部分水分蒸發后更便於儲存。”提起收蒜技巧,鄭俊芳頭頭是道地講了起來。
鄭俊芳種植紫皮蒜已有20個年頭,說起庭院經濟,鄭俊芳豎起大拇指:“別小看我這幾畝地,種植蒜苔,還有這剛起收的大蒜,再加上秋白菜,算下來能收入4萬元。”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飯碗。大營子村按照“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思路,結合本村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土壤條件,把發展壯大紫皮蒜產業作為帶動群眾致富的重要途徑。按照集中連片提質增效的思路,積極申請上級項目資金50萬元,按照脫貧戶、監測戶每畝3000元和普通戶每畝2400元的標准實施庭院經濟獎補,用於紫皮蒜種植庭院經濟項目,帶動大營子村114戶種植戶實現增收。
隨著庭院經濟的發展,該村2008年成立了突泉縣溪柳紫皮蒜專業合作社,為種植戶提供蒜種調配、田間管理和市場銷售等產前、產中和產后服務。同時,堅持大蒜種植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方向,積極探索高效農作物輪種,形成“蒜+菜”種植模式,穩步提高產出效益。
“合作社在紫皮蒜包裝上也下足功夫,將收獲的大蒜懸挂晾干,須、莖修剪整齊,裝入印刷精美的包裝箱。採取‘線上+線下’的銷售方式,實現了農產品提檔升級和價格倍增。” 大營子村黨支部書記李艷軍介紹說。
蒜苔、蒜頭年年都能賣出好價錢,蒜農的種蒜熱情更加高漲,種植面積也在不斷增加。今年,大營子村種植面積達200余畝,產量150余噸,產值可達200余萬元。
不僅是大營子村,紫皮蒜種植已推廣到了突泉縣的突泉鎮、太平鄉、六戶鎮3個鄉鎮的24個村,全縣種植面積達到5000多畝,每年紫皮蒜總產量可達7500噸,紫皮蒜真正成為突泉縣庭院經濟“當家菜”。(記者 韓雪茹 實習生 曾令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