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包頭

固陽縣:“正北黃芪”為大后山帶來勃勃生機

2022年08月10日08:3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大暑時節,走進包頭市固陽縣懷朔鎮新營盤村,穿梭在160畝正北黃芪有機生產示范基地,一壟壟黃芪綠意盎然,株株青苗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藥香。

  “固陽縣採集野生黃芪的歷史在千年以上,種植則始於上世紀60年代。”固陽縣黃芪協會名譽會長、固陽縣道地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范文宏介紹,正北黃芪富含多種微量元素,藥用價值很高。據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測定,固陽正北黃芪甲苷含量超過藥典規定標准,是我國優質的、道地的蒙古黃芪。

  雖然正北黃芪產品品質好,但過去種植技術相對落后、產量低、深加工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不高,這些都嚴重制約了當地黃芪產業發展。

  這幾年,固陽縣高度重視黃芪產業發展,持續加大產業鏈建設,打造“正北黃芪”品牌,推動黃芪產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全縣黃芪種植面積6萬畝,年產黃芪1.2萬噸,年產值達2億元,黃芪變“黃金”,給曾經貧瘠的大后山帶來勃勃生機與希望。

  “看,這就是黃芪!別看它長得不起眼,可它的根莖是寶,我們的好日子全靠它。”在銀號鎮河楞村的黃芪地裡,村民劉瑞國隨手拽起一根莖蔓,拇指粗的黃芪便從土裡探出了頭。今年65歲的劉瑞國1975年開始種植黃芪,從最初不到2畝發展到如今的80畝。2021年,他家銷售黃芪純收入達30多萬元。

  “種植黃芪是個技術活,會種的收益就高。”劉瑞國種了幾十年黃芪,一直是靠自己摸索經驗種植,直到2004年縣裡派來專家,他種的黃芪品質才有了提升,出售價格也水漲船高。

  范文宏是最早與種植戶對接的專家之一。2017年開始,他的合作社每年和種植戶簽訂標准化種植訂單,提供種苗和有機肥,並按照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規程系列團體標准監管。符合有機化種植標准的黃芪,按照每斤4元回收,至今累計簽訂1萬畝訂單,收購600萬公斤黃芪。

  2019年,金山鎮毛忽洞村的“蒙芪王”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進行規模化黃芪種植,僅原材料一項年銷售額就達到1500多萬元。近年來,像“蒙芪王”這樣專門種植中藥材的合作社在固陽縣呈“遍地開花”之勢。按照正常市場價,黃芪年平均畝效益能達到2000元左右,高於水地馬鈴薯、葵花等農作物1000元左右。看好中藥材種植的高收益,越來越多像“蒙芪王”一樣的合作社和農戶投入到中藥材種植的行列。

  從起初的人工種植到如今機械化種植,從最初的單打獨斗到現在成立合作社,從出售原芪到銷售精選切片,從藥販子上門收購到全國各地都有穩定客戶,固陽縣初步形成以種植為基礎、加工和營銷為依托的黃芪產業鏈,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農業增效、農民致富的特色優勢產業。北京同仁堂、江蘇揚子江藥業、吉林長白山制藥等知名藥企紛紛與當地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目前,全國年產干芪17萬噸,其中固陽縣年產1.6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固陽縣政府出台政策,免費檢測,免費倉儲,由此形成集中倉儲的集散效應。如今,位於固陽縣農牧業產業園區的優質黃芪倉儲庫客商絡繹不絕。

  加大力度進行品牌建設。2017年,固陽縣被中國中藥協會授予“中國固陽正北黃芪之鄉”稱號,“固陽黃芪”成功注冊為中國地理標志証明商標。2021年,“41°固陽獻”區域公用品牌發布會在上海舉辦,固陽“正北芪”走向全國。

  2022年,固陽縣作為自治區首批試點地區,開展黃芪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的物質管理試點工作,這標志著固陽黃芪不僅可以作為藥品和保健品原料,還可作為食品原料進入食品生產領域,為固陽縣黃芪由種植向深加工提供了機遇。

  目前,當地有11家企業獲得試點管理企業資質。其中包頭龍駒農牧業有限公司已取得黃芪試點食品生產許可証,並推出黃芪酒系列、黃芪超細代茶粉、黃芪超濃縮粉等產品。黃芪白酒、黃芪奶酒、黃芪葡萄酒、黃芪茶飲、黃芪美妝產品、黃芪預制菜……隨著藥食同源管理試點的開啟,黃芪這一土生土長的道地藥材正經歷一場華麗蝶變,為“一芪富民”的夢想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了解到,固陽縣政府制定了中藥材中長期發展規劃,力爭到2025年,全縣黃芪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產量達到4萬噸,黃芪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億元。(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呂學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