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阿拉善

阿拉善右旗:綠染巴丹吉林

2022年07月14日08:0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沙林呼都格嘎查梭梭林基地,一幅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躍然眼前,隻見數萬畝人工種植的梭梭林在陽光下隨風搖曳,踏進林內,登高遠望,茂密的梭梭林鋪向遠方,盎然綠色遮蓋住了昔日肆虐蔓延的漫漫荒沙。

  “現在,我們蘇木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梭梭,最多的有幾千畝。”正在梭梭林澆水的該嘎查牧民謝軍仁擦著頭上的汗珠說道。“經過近年來的植綠,我們嘎查的生態環境與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植被多了,風沙少了,生態改善,野生動物也增多了,過去很少見的兔子、狐狸等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走進林中時常遇到。”

  近年來,阿右旗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和人工恢復相結合,突出抓好荒漠林草植被保護恢復區、沙害綜合治理區的保護與建設,生態環境持續好轉,描繪出一幅大漠駝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據了解,近年來,阿右旗通過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抓好“封禁保護、自然修復、人工建設”三大關鍵,著力落實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補獎等重大生態保護政策,對全旗365萬畝天然梭梭林、838萬畝天然白刺林和12萬畝天然甘草進行有效保護,並人工種植梭梭林面積累計達254萬畝,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如今綜合草原植被覆蓋度由15%提高到17%,森林覆蓋率達7.6%,日益改善的生態,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與過去相比,該旗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有了明顯增加,目前全旗境內共有脊椎動物98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5種。

  在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的同時,阿右旗為了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把生態當作產業來經營,依托天然豐富的梭梭林、天然白刺林、天然甘草和人工種植梭梭林的沙生植物資源,鼓勵農牧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肉蓯蓉為主的特色生態沙產業,昔日的“沙窩窩”正在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餑餑”。

  “種梭梭林,可是我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既能治理沙害,又能增加收入,每年都會給我帶來一筆不錯的收入﹔近年來通過植綠,我們嘎查周邊種植梭梭林已達55萬畝,嫁接蓯蓉8萬多畝﹔僅此一項,每戶農牧民年增收近3萬元,梭梭林成了取之不竭的‘綠色銀行’。”阿右旗曼德拉蘇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牧民寶花告訴記者。據了解,目前,該旗接種繁育肉蓯蓉35萬畝,全旗登記注冊生態沙產業企業8家,成立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46家,生態沙產業讓從業農牧民年人均增收2萬元,實現了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為提高人民群眾的綠色發展獲得感,該旗對城鎮和嘎查村大力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和環境整治。按照“舒朗大氣、宜居宜業宜游”中心城鎮的定位,該旗先后建成和實施了沙漠植物園、巴丹吉林廣場、城市綠道、巴丹吉林鎮生態修復等一批公園和開放式大型公共綠化工程,城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穩步提高。現在的旗府巴丹吉林鎮處處綠色、煥發出勃勃生機,目之所及,處處彰顯著活力、釋放著魅力,公園花木蔥蘢、綠意盎然,城鎮干淨整潔、景色秀美,道路縱貫南北、橫穿東西,一幅幅美麗畫卷讓人心曠神怡。

  盛夏清晨的巴丹吉林鎮沙漠植物園,沿著人行木棧道放眼望去,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水倒映著藍天白雲,湖面上不時有水鳥飛過﹔在湖面周圍,則是茂盛的植被和各具特色的雕塑以及迎著朝陽鍛煉的居民,給夏日的公園帶來勃勃生機。

  “以前這裡是一片鹽鹼地,特別荒涼,自從建成植物園后,這裡成了居民們最喜歡的休閑散步的地方。現在我們居住的小鎮公園越來越多,有樹又有水,我們這座小城市變得更加宜居了。”正在散步的居民陳燕說。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如今的阿右旗各鄉鎮和嘎查村生態變好了,環境變美了,村村都成了旅游點。據了解,2017年,阿右旗被命名為自治區級“衛生縣城”和“園林縣城”﹔該旗巴丹吉林鎮先后榮獲“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等稱號。(內蒙古日報融媒體記者 劉宏章)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