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引来人才“活水” 滋养富民产业

——全区“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阿拉善篇

2021年09月14日09:15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有全球唯一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三大胡杨林之一的额济纳胡杨林……文旅产业基础雄厚,新兴产业蓬勃兴起,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三分之一,面对这样的自然条件,想要实现沙海生金,做起来绝非易事。阿拉善盟亟待专家人才发挥才能、贡献智慧。

  引人才“活水”,聚发展良方。今年以来,阿拉善盟深入开展“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以“今天我为群众做点小事”为载体,在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体系,积极培育以肉苁蓉、锁阳等为主的特色沙产业上,充分释放专家人才的智慧力量。

  “我们积极拓展专家人才服务基层的深度和广度,选派的专家人才规格层次高、专业水平精、政治素质好、带动能力强,能精准指导基层创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阿拉善盟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军美介绍,为了保障“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行动落地落实,阿拉善盟将专家人才服务基层工作纳入旗区、盟直部门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考核内容,确保工作有部署、年底有考核。

  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南缘,一片东西望不到头的绿色林带挡在沙漠之前,阿拉善左旗宗别立镇万亩梭梭林筑起的防护屏障,牢不可破。

  为了鼓励牧民积极发展生态沙产业,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梭梭肉苁蓉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园艺研究院、阿拉善盟林木种苗站、阿拉善盟林业治沙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们“组团”对阿拉善生态特色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围绕肉苁蓉种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锁阳野生抚育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从梭梭树体管理、肉苁蓉接种及管理、种子采收、分级及选择标准等关键环节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教学。

  宗别立镇茫来嘎查牧民王会军种植了3000亩梭梭林,并嫁接肉苁蓉,不仅挡住了风沙,更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专家的指导让我对发展肉苁蓉更有信心了,今后要带动更多人加入到种梭梭发展生态沙产业的致富路上。”他满脸幸福地说。

  怎样在“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最大限度激发专家人才服务基层的活力?

  阿拉善盟组织各旗区围绕乡村振兴、技术攻关、产业培育等需求进行调研摸底,今年共征集农牧林水等10个领域123个项目需求,以“阿拉善盟专家顾问团”知名专家学者+“草原英才”+“阿拉善英才”+专业技术人才+乡土人才的“智联”模式,组成38个“驼乡专家服务团”,深入全盟7个旗区25个苏木,指导和帮助基层破解关键技术难题、培养带动人才队伍发展,做到选派专家有“指定”,服务方式有“针对”。

  今年以来,全盟农牧、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专家人才下沉基层服务800余人次。阿拉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资源优势,统筹协调32家规模以上企业与37个嘎查“结对子”,通过技术指导、政策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助推乡村振兴。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广电局牵头,组织阿拉善盟委党校教师、“阿拉善英才”等专家人才帮助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沙日布日都嘎查发展红色旅游。“要创新手段满足新市场、新需求。通过研学之旅、红色徒步之旅等方式,发挥红色旅游寓教于游、寓教于体验的优势。”“阿拉善英才”、内蒙古北方纵横文化旅游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人贺志国的建议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共鸣。专家们边看边沟通,细化帮扶项目内容,挖掘红色历史文化,丰富红色文化课程体系,细致专业的指导让基层干部群众很“解渴”。

  用好“外援”,更得培育“内力”。本土人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帮助乡邻增收致富有着更为强烈的愿望。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阿拉善盟加大“乡土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打造一支不走的乡土人才队伍。今年以来,共举办乡村振兴、电商、驼产业等培训34期,培训农牧区“乡土人才”1000余人次。

  蓝天白云下,一台收割加工机械正将一株株玉米从根部割断,粉碎后直接抛入集草车,不一会就装满了一辆大卡车。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富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泽源不时指导着开往青贮池的运输车辆。“参加巴润别立镇农业知识更新培训的日子,是一段珍贵的时光。经过专家的指导,我们合作社的耕地全部铺设了滴灌带,实行水肥一体化,不仅节水节肥,还增加了产量。”杨泽源信心满满。

  曾经,产业发展思路不清制约着巴润别立镇农业发展。阿拉善左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刘亚斌认领了巴润别立镇农业种植技术指导项目后,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户改良土壤、调整产业结构,运用科学种植方法,如今该镇的农产品品质和效益实现双提升。

  从“绿起来”到“富起来”,阿拉善盟用专家智慧“点亮”高质量发展之路,随着技术、人才项目落地落实,宏伟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记者 宋爽)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