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孫紹騁:讓科技創新為內蒙古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2022年07月13日09:20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把手談科技文化】讓科技創新為內蒙古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

近年來,內蒙古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緊扣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不斷強化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煤炭地下氣化、乳酸菌基因測序等一批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套萬噸級二氧化碳制芳烴工業試驗項目、全國首個火風光儲一體化示范項目等一批極具標志性意義的項目在區內落地轉化,科技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進入新發展階段,內蒙古的能源、農牧、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優勢特色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更為迫切,也為各方科研力量大展拳腳提供了廣闊舞台。

能源技術革命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深刻變革,在內蒙古擁有極為豐富的應用場景。內蒙古煤炭保有資源量居全國第一位,風能資源居全國第一位,太陽能資源居全國第二位,發展現代能源經濟優勢得天獨厚,這為煤基清潔轉化、非化石能源利用等技術的研究推廣提供了絕佳“試驗場”。特別是在“雙碳”背景下,我們錨定推動內蒙古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的目標,加快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能源供給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計劃在原有5054萬千瓦新能源裝機規模的基礎上,“十四五”期間新增超過9000萬千瓦的新能源裝機規模,這近乎在新能源發電領域再造兩個“現有的內蒙古”。對內蒙古而言,能否構建形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關鍵取決於能否在風光高效開發、煤電“三改聯動”、可再生能源高效制氫、先進大規模儲能、碳捕捉封存與利用、智慧電力調度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技術突破。我們將集中區內優勢資源圍繞這些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同時熱切期盼更多區外科研團隊參與進來,一起共享這場新能源經濟發展的盛宴。

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的“糧倉”“肉庫”和“奶罐”,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700億斤,每年生產全國1/4的羊肉、1/10的牛肉、1/5的牛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內蒙古農牧業正朝著由大做強的方向邁進,這為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提供了肥沃土壤。為了給“中國碗”裡添好“塞外糧”,讓更多人喜歡上“內蒙古味道”,我們正在從擴量和提質上同向發力,努力提升綠色優質農畜產品的供給水平。我們將依托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巴彥淖爾農高區等高能級創新平台建設,同各方面攜起手來,在現代生物技術育種、牛羊優良品種本土化選育、高端乳制品加工等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轉化一批先進適用成果,依靠科技創新的強力驅動實現農牧業的提檔升級。

內蒙古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新一代新材料、生物、信息等技術的支撐。比如在稀土領域,包頭市被譽為“中國稀土之都”,打造形成了集稀土原礦開採、分類、終端應用等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深化拓展稀土在更多領域的用途,需要在稀土永磁材料、拋光材料等功能材料方面加大研發力度。比如在生物醫藥領域,內蒙古培育形成了中藥醫藥、生物制劑、化學藥等多條產業鏈,今后更好發揮生物醫藥對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保障作用,需要在藥物設計、疫苗研究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比如在數字經濟領域,內蒙古大數據服務器承載能力已經突破160萬台,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東數西算”國家算力樞紐節點,需要在雲資源管理、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上加強研究與應用。這些都為區內外相關科研團隊開展科技創新創造了寬廣空間。

內蒙古是欠發達省區,搞科技創新必須勇於出硬招、舍得下血本。2020年底內蒙古出台了“科技興蒙30條”等政策文件,今年又制定了“人才30條”等政策措施。這些政策“干貨”滿滿,實實在在地為各類企業、院所、團隊在內蒙古創新創業提供了“真金白銀”的支持。我們一定守諾踐諾,不折不扣落實好各條承諾事項。我們一定拿出最大的誠意,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在全力抓好本地人才培養的同時,通過採取靠產業引才、用“飛地”引才、助企業引才等方式,多渠道綜合配套地引進人才﹔有針對性地改革科技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為廣大英才干事創業提供支持、創造便利。(作者:孫紹騁,為中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