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持續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高,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享青山綠水大草原

在湖面翻飛歡鳴的遺鷗﹔
在荒漠艷麗綻放的半日花﹔
在尖峭岩壁如履平地的岩羊……
內蒙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類型最完整的地區之一。
這片美麗富饒神奇的土地,是許多瀕危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家園,其中就包含被譽為植物界“活化石”的四合木以及半日花等13種珍稀野生植物,世界珍貴獸類蒙古野驢、野駱駝等101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動物名錄的珍稀動物。
棲息地環境的改善與恢復,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改善的重要條件。截至2020年,內蒙古已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82個,總面積1267.04萬公頃,佔全區國土面積的10.71%,初步建立起了自然保護地體系框架,生態保護格局也進一步優化,為生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存條件。
每到候鳥北歸報春時節,就是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熱鬧的時候。在保護區內的內陸湖桃阿海子上,遺鷗、東方白鸛、白尾海雕等大批候鳥時而空中盤旋,時而水上覓食,場面蔚為壯觀。
“目前,濕地水域面積近8平方公裡,今年鳥類總數達3萬多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遺鷗就有3000隻,濕地生態功能得到逐漸恢復。”保護區東勝站站長任永奇介紹。
20世紀80年代,內蒙古野生動物調查隊在這片海子發現了世界瀕危鳥類遺鷗,任永奇自此便與遺鷗結緣,全身心參與到保護遺鷗的工作中,至今已經30多年。
從2006年開始,由於降水減少,地表徑流補給不足,導致保護區濕地水域面積萎縮、湖心島消失,連續13年沒有遺鷗來此筑巢繁殖。為了恢復生態,“召喚”遺鷗,2018年鄂爾多斯實施補水工程,源源不斷地生態補水讓濕地重煥生機,在此經停或繁衍的鳥類種類、數量大幅增加。
老任再過幾個月就要退休了,如今保護區鳥類多了,他比以往更忙了,但心裡卻有著難以言喻的快樂和欣慰。
同樣是保護區,西鄂爾多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半日花”等72種古老殘遺瀕危植物為主要對象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
走在保護區棋盤井半日花核心區,一團團一簇簇半日花生長在山坡上,黃色的小花在陽光下生機勃勃。
保護區鄂爾多斯轄區棋盤井管理站負責人鄧景賢,一邊蹲下身查看半日花的長勢,一邊跟記者說起了保護區近些年的變化。
她說,現在高科技讓我們的保護行為更加科學有效。保護區安裝了4台高空雲台攝像機、網絡遠程實現圖像監控,及時掌握各類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為該轄區的監督管理、監控提供更有效的科學依據。
由於持續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擴大環境容量,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內蒙古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高,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除了建立重點保護區,內蒙古還在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上持續發力,以環境提升促成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大發展,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一湖兩海)的綜合治理就是其中典型。
疣鼻天鵝、赤麻鴨、紅嘴鷗……連日來,烏梁素海濕地迎來大批過境候鳥在這裡棲息、繁衍。
“魚類和鳥類的增加就是烏梁素海水質提升最好的証明。”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副主任包巍說,“經過綜合治理,烏梁素海的水質已經從原來的劣五類,達到了目前的總體五類,局部能達到四類水標准。遷徙經過烏梁素海和在這裡繁殖的鳥類已經達260多種,總數量突破600萬隻。”
呼倫湖的水質提升同樣效果明顯,動物種群數量顯著增加。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鄒偉東表示,2013年至今,保護區內記錄到的鳥類、魚類和哺乳動物種類分別增加到345種、35種和38種。
岱海流域內植被覆蓋率由2015年的68%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鳥類種類由2015年的68種增加到目前的91種。
此外,自治區相關部門還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野生動物重要聚集地設立了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救護站,加強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遷徙通道、棲息地等巡查巡護,嚴厲打擊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人類自己。自治區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內蒙古將繼續著力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力和水平,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建立自治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廳際聯席會議制度,推動自治區生態監測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數據共享,整合優化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加強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監管,不斷提升生物多樣性監管能力。(記者 帥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