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
干部搭橋梁 村企溝通暢(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現場)
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固陽縣,昆都侖河兩岸,天氣漸暖,正是春耕備耕時節。銀號鎮文圪氣村的不少村民卻無心備耕:“污染問題不解決,我們根本沒心思種地。”
“文圪氣村有鐵礦,企業來開發,帶來的工人和家屬不少,村裡基礎設施不夠用,生活垃圾處理不完,隻能堆在那兒。”接完村民代表打來的電話,銀號鎮黨委書記劉迎旭穿上外套就往村裡趕,“走哇,咱們去‘拉話話’(當地方言,指聊天)!”
到了村委會大院,劉迎旭走進會議室,幾名村民和企業代表正吵得不可開交。
“問題咋就一直解決不了?”村民楊茂春火氣不小。
“員工都是租的村民的房子,哪有租客給房東裝修房子的道理?”企業代表白喜達氣也不順。
“你這……嘿!書記來了,聽聽書記咋說。”楊茂春看到劉迎旭。
村民和企業代表各坐一邊,劉迎旭走到中間坐了下來,打開本子放在桌上。“各位消消氣。”劉迎旭語速也挺快。“現在咱們整個包頭市都在優化營商環境,企業來咱們村裡開發,大家都受益,是不是?”劉迎旭看向村民代表這邊,幾名村民點點頭。
“話說回來,搞開發也不能破壞環境,得按制度辦事,對不?”劉迎旭接著說。
“那是當然。”白喜達回道。
“大家一塊兒想辦法,有話慢慢說。”劉迎旭說。
你一言我一語,爭論的焦點漸漸清晰了起來——解決礦企帶來的生活垃圾污染,村裡亟待採購一批垃圾清運設備,但問題在於這個錢誰來出?怎麼出?
說到這兒,劉迎旭把本子往前一推:“你們看看。”楊茂春仔細一看,劉迎旭的本子上,企業收入、佔地補償、房屋租金、村集體收入、垃圾清運設備價格寫得詳細。
“這樣行不?企業一次性先拿幾萬元出來,把現有垃圾清理掉,再採購一批設備。往后每年村集體出些錢,把環境衛生維持住,不夠的錢企業來補。”劉迎旭說。
村民和企業代表都低頭算起賬來。
“企業最近要技改,資金壓力太大。”白喜達有些發愁。
“村集體出錢,我怕村民大會通不過。”楊茂春搖搖頭。
“咱們得從長遠看。企業來開發,村民增收,企業也獲利。大家都得了實惠,責任也要共同擔起啊,咱們不能眼睜睜看著環境破壞了不是?”劉迎旭說。
沉默許久,白喜達一抬頭,“行!我們一次性拿出6萬元。”
楊茂春算了算,也表態,“差不多,村集體以后每年也能出個三五萬元,要是還不夠,咱們再商量。”
劉迎旭把本一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也符合國家政策,我再想辦法爭取些資金。”
拉完了“話話”,大家伙兒往外面走。劉迎旭拉住楊茂春,“老楊,你家的地翻了沒,農資備齊了沒?”楊茂春一愣,隨即笑著說:“都買好了,我今天下午就去地裡。”
拖拉機轟鳴,載上農資農具,文圪氣村的村民們如往年春季一樣忙碌起來。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30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