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烏蘭察布

興和縣:“三色”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

2022年01月25日15:54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這裡,是投資興業的開放高地,是智慧者揮洒激情的理想天地。

這裡,是產業發展的熱土,是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

這裡,不斷凝聚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磅礡力量。

這裡,就是奮進的烏蘭察布市興和縣。

一路勇毅追尋,一路砥礪奮進。興和縣始終秉承高質量發展理念,以“紅色”“黃色”“綠色”為底色,助力實現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素質”協同並進。

以“紅”為魂,高質量發展本色更純

“周末帶孩子到這裡來看看,讓他們了解過去的艱辛,懂得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近日,在興和縣大南山革命老區紀念館,帶著孩子回老家的范春旺看到村史館裡的老物件感慨地說。

興和縣大南山革命老區紀念館場景。

朱家營村位於興和縣南部山區,這裡是革命老區,古長城穿村而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在解放戰爭時期發揮過重要作用,見証了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為晉、冀、蒙解放作出了貢獻。2020年,這裡被烏蘭察布市委宣傳部評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授予興和縣大南山革命老區紀念館牌匾。

以史為鑒,鑒往知今。2021年圍繞黨史學習教育,興和縣將紅色資源轉化為黨史學習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紅色高地”優勢,把家門口的紅色資源用活,多角度、多形式講好紅色故事,不斷將黨史學習教育推向深入。截至2021年,共有300多批次153000多名游客慕名前來領略紅色文化的魅力。

如何讓紅色資源成為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動力?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中,按照“生活富裕”總要求,以發展“雜糧+”“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和鄉村振興發展模式,實現“設施共享、產業共融、宜居共建、鄉村共治”,讓“紅色”真正成為興和縣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以“黃”為蘊,高質量發展底色更亮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土地,鄉村振興的核心在於盤活土地資源。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要務,興和縣用好用活土地資源,讓黃色的土地變為農民致富的“聚寶盆”。興和縣素有“雞鳴聞三省”之說,獨特的地理地貌與傳統農業交輝相應。鄉村振興戰略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需要深耕“黃色”土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准特色,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按照市場化方式做大做強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提高農業標准化、規模化、品牌化水平。

蔬菜種植基地。張楚東攝

近年來,興和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圍繞“農業產業園+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產業園項目建設,持續鞏固“北薯中菜南雜糧”種植格局,突出質量導向、綠色導向、效益導向,大力引進培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壯大特色農牧業,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統領,馬鈴薯、冷涼蔬菜、燕麥等雜糧雜豆實現集約化種植,面積分別穩定在39萬畝、10萬畝和39萬畝。糧食產量實現“五連豐”,2021年更是達到2.8億斤,創歷史新高。新認証綠色、有機產品15個,新增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產品1個,興和小米、興和蕎麥、興和燕麥粉、興和胡麻油入圍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海豐、雄豐農牧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示范社。興和縣正握好產業扶貧“金鑰匙”,擔好致富“金扁擔”,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繪就了特色產業“新圖景”。

以“綠”為旗,高質量發展成色更足

“現在空氣好,也挺暖和的,吃完飯出來鍛煉鍛煉身體,溜達溜達,感覺到這裡環境好,挺舒適。”正在興和縣黃花梁公園鍛煉身體的王先生說。

好空氣、好環境、好生態,成為興和縣最鮮明的特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興和縣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興和縣黃花梁公園。

在蘇木山腳下的店子鎮盧家營村,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全村常住戶143戶285人,其中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44人。不僅如此,依托良好的地理優勢,村民們還吃上了“旅游飯”。現在的“盧家營生態小鎮”,白牆黛瓦與綠水青山相融合,原生態自然風光旖旎。2021年蘆家營村被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評為國家森林鄉村和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走進村裡“常心寬農家樂”,48歲的李美桃正在收拾前廳。她說:“自從蘇木山環境好了以后,我們的日子也變好了,打工有去處,還能自己開店當老板。”李美桃的紅火日子是當地村民的幸福寫照,依托蘇木山旅游業發展,當地人均增收5000元。

近年來,興和縣自覺擔負起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責任,走出了一條具有興和特色的“保護生態,綠色發展”道路。目前,興和縣森林面積由2000年的63.32萬畝增加到如今的131.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24.8%﹔草原面積由2000年的58.05萬畝增長到如今149.66萬畝,林草覆蓋度由2000年的23%提高到現在的53%。

國家AAAA級景區蘇木山。

如果說,興和縣的綠色生態是一幅美麗的畫卷,那麼,享譽全國的蘇木山林場就是一張靚麗名片。僅蘇木山20.23萬畝森林資源,每年在涵養水源、固碳釋氧、淨化大氣環境、森林游憩等方面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達2.67億元。這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動詮釋。

半個多世紀,荒山變林海。“塞上愚公”董鴻儒用42年的時間隻做了一件事,就是帶領蘇木山林場職工不畏艱險為蘇木山植樹披綠,荒山變林海造就了蘇木山“人間奇跡”。興和縣制定印發了《關於學習“塞上愚公”董鴻儒先進事跡,爭做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踐行者的決定》,號召全縣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要以董鴻儒為榜樣,強化責任擔當,不忘初心,接續奮斗,以強烈的生態文明意識,走生態優先發展之路,自覺做綠色發展的倡導者、實踐者和推動者。

興和縣作為內蒙古自治區距離首都最近的旗縣,是首都“護城河”、自治區“南大門”,立足獨特的區位優勢,在生態和發展的雙重壓力下,興和縣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綠色低碳循環為目標,嚴格項目環境准入,圍繞工業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目前,工業生產總值突破73億元,引進實施重大工業項目22項,龍興、佳泰、燕陽新材料項目建成投產,興潔天然氣項目運行良好,大唐萬源50兆瓦風電項目並網發電,50萬千瓦風電項目獲批,新興產業佔比達67%,重點帶動、多點支撐的新興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

興和縣,不斷獲得更多贊揚: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自治區園林縣城”“自治區文明縣城”“自治區食品安全縣城”,興和縣成功入選“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

內蒙古首個“百美村宿”示范項目落地興和縣,並開始啟動投資建設,也標志著這片熱土開始新的騰飛之路。

萬裡山河萬裡新,火熱的胸膛盛放著火熱的夢想。紅色的力量,黃色的交響、綠色的希望、都化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巨浪。興和縣如矯健的蒙古馬一樣,胸懷凌雲之志,腳踩厚實沃土,奮蹄疾跑,奔向更加宏闊燦爛的遠方……(鐘真君)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