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興安盟再次成功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

2022年01月25日09:2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開年喜報!興安盟繼2016年成功創建全國首批、全區首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之后,時隔5年再次獲此殊榮,為“模范自治區”崇高榮譽,展現了興安擔當、貢獻了興安力量、綻放了興安風採。

  近年來,興安盟在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決策部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造性構建“14466”工作體系,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創新成立“興安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和835個覆蓋盟旗鄉村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大力實施城市社區“石榴籽計劃”和農村牧區“雙十雙百雙千”工程,深入開展“石榴籽同心筑夢”系列主題實踐活動,深入挖掘民族團結的生動故事和感人事跡,大力弘揚軍民守望相助、共同戍邊的阿爾山三角山哨所“相思樹”精神,不斷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新發展。

  興安盟不斷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共有精神家園,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深扎根在各族群眾心田:在城市社區,民族美食百家宴、傳統節日文藝演出、鄰裡節等活動,已成為各族居民展現自我風採的大舞台﹔在農村牧區,各族農牧民互幫互學種養技術,發展民族服裝服飾、特色食品制作等產業,攜手走上致富路﹔石榴園裡聽老兵講紅色故事,將“愛我中華”的種子深深植根於青少年心中﹔在軍警部隊中,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軍警民共建活動,鞏固軍民警民魚水深情﹔各民族空間上的接觸、經濟上的聯系,思想上的共鳴、文化上的認同,情感上的交融更加密切,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在文化上相互認同、彼此包容、交融共鳴,社區多民族化、多民族家庭普遍化已經成為興安盟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真實寫照。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興安盟持續開展“愛我中華”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愛家鄉、促進步、講正氣、樹新風”“共話民族團結、獻禮建黨百年”等系列活動,守望相助理念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在各族群眾心中深深扎根,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成為各族干部群眾的共同價值追求。

  興安盟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試點推進多民族合校同班,積極開展教師教學能力培訓,確保各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截至目前,全盟68所民族語言授課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一至八年級統編三科以及53所民族語言授課幼兒園全部使用國家通用語言進行教育教學。

  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鮮艷奪目的民族團結進步之花,綻放在興安盟大地上。先后創成9個國家級、37個自治區級和221個盟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巴彥敖包嘎查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涌現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草原繡娘”白晶瑩,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王淑琴、雲峰、朴成奎等民族團結先進模范人物。

  近年來,興安盟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匯聚起磅礡力量,譜寫出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篇章,不斷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興安盟6個貧困旗(縣、市)全部摘帽,4.85萬戶、10.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02個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徹底撕掉貧困地區的標簽,興安盟委、行署用行動兌現了承諾,與全國人民一道闊步邁入小康社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突破3萬元、1萬元大關,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排名全區第一,各民族群眾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糧食產量達到133億斤,實現“十二連豐”﹔牧業年度牲畜存欄穩定在1000萬頭隻以上,實現“八連穩”﹔ 2021年成功創建成為全國第五批、全區首家盟市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藍天、碧水、淨土成為興安盟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區投資規模第一大水利項目引綽濟遼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全國第一座以烏蘭牧騎命名的綜合性文藝場館建成使用,全區第一個以盟市為單位實現電子商務全覆蓋,全區第一條跨省區快速鐵路——烏蘭浩特至白城快速鐵路建成通車,烏蘭浩特機場成為全國首家標准化通程服務機場。(記者 胡日查 高敏娜)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