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賽罕區:精細化農業種植讓農戶收益翻番

農戶採摘網紋瓜。合作社供圖
“呼和浩特市有三百萬人口,每人每天一斤菜,賽罕區的菜量能保証呼和浩特市百分之七八十的量,內部供應是充足的。”呼和浩特市賽罕區農牧水利局推廣中心張喜印介紹說,“在此基礎之上,我們要引導農民從種植玉米等簡單作物,到種植高附加值的作物,讓農民實實在在富起來。”
呼和浩特市位於北緯41度,種植出的瓜果的含糖量高,蔬菜營養豐富,“干物質”積累以及口感都是一流的。紀喜軍是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黃河少鎮賽音不浪村果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村民。他種植的“網紋瓜”不僅收獲了好的收益,還帶動了同村的村民一起致富。
種植出來的網紋瓜。合作社供圖
“村子裡的土地屬於沙地 ,過去種植黃瓜,每年收成隻有一半,產量不高。經過去外地考察發現,種植‘網紋瓜’最合適不過了,種植出來‘網紋瓜’瓜形好、口感甜,放置時間長,不容易腐壞,適合長途運輸。每年五月開始種植,中秋節就可以上市銷售了。2017年試種了十個大棚,一個大棚是一畝地,純收入一萬多元,如今流轉了300畝土地,除去投入的費用純收入很可觀。”紀喜軍說。
佔地六畝的新型自動化大棚。人民網 王慧攝
經過幾年的真抓實干和努力發展,隨著果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效益越來越好,已經從最初的幾戶發展到今年的幾十戶,村民跟著一起種植,從一戶一棚到現在的一戶幾棚,大家的腰包逐漸鼓起來。
省人工,效益高。“網紋瓜”在市場上屬於高端產品,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市場佔有率很高。“我們合作社2014年就開始試種‘網紋瓜’,以‘公司+農戶+渠道’的模式帶領農戶們發展產業。從試種到現在,效益很好。”之前一直從事農業工作的李國慶,對於北京等地的農作物市場比較了解。
“由於合作社的大棚是比較高端的自動化大棚,裡面所種植的農作物會根據不同月份、不同溫度自動調控,包括通風口以及灌溉的配備都是自動化。這樣大棚裡收成的農作物不會出現斷檔的情況,土地也不會閑置,大棚利用率很高。”李國慶介紹說。
呼和浩特市賽罕區農牧水利局推廣中心張喜印介紹噴農藥新裝備。人民網 王慧攝
經過不斷的積累,恬靜賽音種植專業合作社掌握了不同設施、不同地塊條件下的多類型種植方案。合作農戶在項目中嘗到甜頭,也積極自發地進行設施修繕維護以及土壤改良方面的投入。大家擰成一股繩,將農業當成事業來干。據了解,高端的農業設施在呼和浩特市已經很常見,賽罕區在發展農業的過程中始終將農戶的經濟效益放在首位,根據農戶發展需求給與技術上的支持與指導,農戶的腰包鼓了,日子也更甜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