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推廣京企先進經驗 推動“軟件”“硬件”雙提升

人民網呼和浩特12月8日電 (寇雅楠)據悉,2021年,北京市共97家企業落地內蒙古自治區,新增投資36.5億元。在與北京市企業合作過程中,旗縣企業科技水平、經營模式、管理水平、生產方式有較大改善和提升,體現出更強的市場適應性。
優勢資源互補,盤活閑置資產。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下簡稱“莫旗”)借勢京蒙協作有利契機,依托北京市優質企業資源,將北京市先進企業管理模式與當地優勢有效銜接,助推產業提檔升級,推動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莫旗所屬呼倫貝爾肉類食品公司,設計產能年屠宰生豬 150 萬頭,2014 年完成基礎建設后,因多種原因一直未能投產,廠房長期閑置。京蒙協作開展以來,當地與北京食品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對呼倫貝爾肉類食品公司廠區、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全面盤活生豬屠宰項目。同時復制北京公司生豬養殖技術、屠宰技術和銷售模式,實行統一生產標准和統一衛生標准、統一管理,填補了莫旗規模化生豬屠宰的短板,逐步擴大養殖規模,實現了盤活一處億元資產,發展一方生豬產業,帶動一批員工就業,構建一個保障基地的目標。目前帶動周邊地區 1000戶農民戶均增收5000元,並實現170余人在企業就業。
延伸產業鏈條,助推薯業發展。烏蘭察布市商都縣積極引進北京市優質企業和先進管理技術和理念,補齊馬鈴薯產業發展短板,培育馬鈴薯種薯、加工薯、商品薯種植基地,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產業附加值最大化。商都縣馬鈴薯全產業鏈於近日被評為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京蒙協作以來,通過積極引進北京公司的先進管理技術和理念,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建立起培育馬鈴薯種薯、加工薯、商品薯種植基地。希森公司在當地建成全國最大的脫毒馬鈴薯原原種組培中心,每年可向全國提供優質脫毒種薯300萬噸,並從組培中心延伸到大田繁育,再到全粉生產全產業鏈。當地引入北京先進經營管理專業技術團隊,採用“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訂單種植”模式與農戶合作,為農戶墊資提供脫毒苗,公司專業技術人員負責全程技術指導,農戶自己負責生產所需的各項物資、人工等費用及組織生產,收獲時企業根據合同條款進行回收,年帶動12412人次農牧民增收致富。利用京蒙協作資金1944萬元,在馬鈴薯種植集中連片區域布局建設了5個恆溫庫,容量共計4500噸,打造成為集馬鈴薯和冷涼蔬菜種植、倉儲、加工配送於一體的特色農業項目,有力提升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帶動了周邊2132農戶種植馬鈴薯和冷涼蔬菜。同時引進北京企業在商都建立馬鈴薯倉儲鮮切加工中心項目,建立了完善配套的機械化馬鈴薯、蔬菜鮮切生產線,設計產能5萬噸/年。通過北京消費幫扶雙創中心、結對區採購等多種形式,累計銷售馬鈴薯產品4.7億元。
引進現代技術,提升傳統種植水平。正鑲白旗氣候寒涼,日照長,晝夜溫差大,氣候特點與北京市大興區形成互補。兩地結對后,選擇西瓜種植作為產業合作突破口,引進4家知名西瓜種植企業落戶星耀鎮永合村。通過建設雙管鋼架大棚、安裝儲水罐,安裝變頻管道加壓泵、過濾器、施肥器等把旱地改造成水澆地,並引進甜王、777、京欣等優質品種。同時,北京市企業從建造棚室、土壤消毒,到西瓜育苗、種植管理,全程對瓜農進行全程免費指導服務。此外,還有引進無人機噴藥植保等面向未來的農業科學技術,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截至目前,落地企業共計投資2400萬元,流轉土地1500畝種植西瓜。項目每年帶動44戶農民戶均增收22000元,其中脫貧戶14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