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要致富,種果樹!”

2021年09月27日08:25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仲秋,風吹稻浪、果香四溢,興安盟科右前旗大石寨鎮保門村雞冠山生態採摘園的沙果基地又迎來了一年豐收季。

走進果園,一顆顆色澤鮮紅的糖心沙果掩映在蔥蘢的綠色中,果農們正忙著採摘新鮮的果實,豐收的喜悅挂在臉上。家住大石寨鎮三星村村民胡春萍一大早就帶著合作社的村民採摘鮮果。3年前,在當地政府扶持下,胡春萍和愛人成立了農牧業專業合作社,在雞冠山流轉了2000畝沙果林,原本是抱著試試的心態,沒想到經過努力,果林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沙果產量達到30萬斤,收入近30萬元,帶動61戶村民戶均增收4000余元。“今年雨水好,沙果的品質比去年還好,採摘后一部分賣商品果,剩下的就送到家門口的果干加工廠,根本不愁銷路。”胡春萍喜滋滋地說。

三星村位於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曾面臨著耕地面積少、荒山荒坡多的發展困境。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地政府鼓勵村民在荒山坡地上種果樹發展林果業。“在我們村兒,要致富,種果樹!現在村裡的山坡上全是果樹,不僅生態好了,村民們的收入也增加了,去年我家僅靠林果收入就達到100多萬元。”三星村家喻戶曉的果樹專家孫顯富說,他承包的果園從30余畝發展到如今的100余畝,種植的果樹品種從單一的沙果樹發展到30余種果樹。

在三星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董貴成眼中,如今的村子房前屋后綠樹成蔭,山上果園瓜果飄香,三星村儼然變成了名副其實的林果專業村。“家家戶戶都有果樹,全村林果栽植面積達到近萬畝,不僅環境比以前好了,家家戶戶的日子都變了樣。”董貴成說,果樹種植有經濟效益又有生態效益,綠了鄉村,紅了日子。

2008年以來,大石寨鎮緊緊圍繞旗委“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產業升級、實現民生改善”的工作思路,積極培育“林果+旅游+生態”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經過精心打造,大石寨鎮林果樹總面積達到8.2萬畝,其中盛果期林果面積達到2.5萬畝,逐步形成了“一核、一帶、兩翼”的林果產業總體布局。隨著規模不斷擴大,品牌逐漸壯大,大石寨鎮逐步成為遠近聞名的“特色林果小鎮”。結合林果產業發展,大石寨鎮還在302國道邊的雞冠山處建設了一處沙果旅游驛站。“我們准備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向優質、高效、集約、規模等方面轉型升級,推動‘小沙果’成就‘大產業’,大產業帶動經濟大發展。”大石寨鎮黨委書記呂雙勇說。

作為沙果等“小蘋果”的黃金產區,興安盟具有自然環境、種植傳統、栽植技術、勞動力富集等優勢。近年來,興安盟高度重視全盟林業產業發展,2018年出台《興安盟實施林果業產能遞增3年行動計劃指導意見》和《興安盟林果業補貼辦法(暫行)》,大力引導發展林果產業。立足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興安盟按照“擴基地、扶龍頭、興科技、創品牌、保安全、促扶貧”的發展思路和“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引導發展林果產業,逐步使林果業成為特色優勢產業。

目前,興安盟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科右前旗大石寨鎮、俄體鎮向周邊輻射20萬畝沙果基地﹔以突泉縣東風、太本林場向周邊輻射10萬畝文冠果基地﹔以扎賚特旗北部林場向周邊輻射10萬畝榛子基地的主要布局,林果種植面積達65萬畝,其中盛果期面積近10萬畝,年鮮果產量4億斤、產值3.2億元。建有果品加工企業6家,年加工鮮果能力10萬余噸。沙果干、果汁、果脯等產品,遠銷東北三省、山西、陝西、寧夏等地。(記者 胡日查 高敏娜 通訊員 李雪)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