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呼和浩特精細化管理繡出城市新形象

2021年09月06日10:13 |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小字號

人民路街道興康社區工作人員教孩子們學習制作手工藝品。

小草公園。

寬敞、便捷的道路交通。

萬正尚都小區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讓孩子們從小樹立垃圾分類、保護環境的意識。

呼和浩特市公安民警為群眾辦理戶籍業務。

“紅心圓”為老服務黨建聯合體在賽罕區前進巷社區開展了“我為群眾辦實事”主題活動。活動現場,醫務工作者為群眾進行義診。

智慧城市指揮中心。

火車東站及西站全部實現與地鐵、公交的接駁互通。

團結小區康養中心為老餐廳。

煥然一新的團結小區。

老舊小區玉泉區榮康小區加裝了電梯。

美麗青城,倚陰山之巍峨,聆黃河之澎湃,歷史與現實共存,文明與康樂相伴。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大力推動為人民管理城市的新理念,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為契機,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由細節到整體,通過“繡花”式的精細化管理,繡出“整潔、舒適、安全、美麗”的城市新形象。

從小切口入手 實現大格局提升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入實施“山川河海”修復行動,優化提升“三環兩帶、五區六脈”存量基礎和“八橫八縱”道路景觀,大力推進綠道、口袋公園、環城生態休閑區建設,打造“多芯、綠網、百園、千景”的生態園林景觀。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各類公園、游園322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8.72平方米,基本實現了百姓“推窗見綠、出門進園”。

呼和浩特市注重從關鍵細節和細微之處見真章,把綠色作為城市底色,“拆違復綠”“拆牆透綠”“見縫插綠”,按照“300米見綠、500米入園”目標,大力建設綠道、公園和新型社區。

正在建設中的小草公園位於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的南端,與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公園一同構建起首府中心城區最大的綠色生態景觀廊道,成為了首府核心區域集生態恢復、文化傳承、娛樂游憩為一體的綜合型文化主題公園。

小草公園作為首府中心城區最大的生態智慧園林城市公園,總佔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於今年6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建設完成3.4萬平方米休閑綠地。“公園設計以生態環保、智慧科技為理念,並融入了海綿城市和無廢城市的設計元素。設計過程中我們堅持生命共同體理念,用鄉土植物修復生態,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對話,再現美麗青城、草原都市風貌。”賽罕區代區長李玉蛟介紹說,小草公園以草之美模擬自然生態場景,詮釋了“草原都市”理念,讓人們在城市中就能走進自然、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小草公園選用了十幾種能越冬的多年生鄉土草本植物,比如鹼茅、芨芨草、披肩草等,這些草本品種來自於大草原,真實還原了草原的自然風貌。”

在小草公園,草坪是可以踩的,公園根據不同年齡段人群使用需求,規劃了多個功能區域,包括兒童活動區域、沙灘排球場、籃球場、網球場、足球場等。U型共享空間,為市民提供了休息的戶外集散場所。AI互動大屏,內置多種運動教程,如太極、舞蹈、武術等等,可以通過用戶需求自行選擇互動方式現場教學。智慧健身步道系統會記錄個人運動信息,比如運動距離、時長、消耗卡路裡等,並進行反饋。

無廢城市的生態理念是小草公園的另一個重要設計思路,公園建設堅持不用鋼筋水泥,取材均來自生態自然,將園區內產生的生態代謝物進行分類和回收再加工,最終運用到場地中變廢為寶。園區內的枯枝落葉,通過堆肥處理產生有機肥料,反哺場地﹔原有場地內的廢棄石料,通過加工粉碎壓制后,制作成了再生路面﹔用木屑鋪設路面和場地種植區域,有效抑制雜草生長,保持土壤水分等﹔公園內80%的照明採用了太陽能設備。

環城水系的東南段是首府“三環兩帶”的重要一環,也是城市藍綠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年來,呼和浩特市對市域內大黑河城區段、小黑河、扎達蓋河、哈拉更河等河段進行綜合治理,治理總長度68.6公裡,治理水域746萬平方米,共計投資約190億元,城區7段黑臭水體全部消除,實現長治久清目標。同時,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利用河道整治騰退土地,新增綠地近2萬畝,小黑河東段、東河等是首府人民群眾避暑休閑的好去處,特別是今年新建的軍事主題公園、花海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為了能夠讓市民在青山綠水中實現綠色出行,呼和浩特市開展了青城綠道建設,今年建設的青城綠道主要分為6個類型,分別是大青山前坡淺山型、大黑河郊野型、小黑河濱水型、快速路環線型以及服務百姓的社區型和公園型。今年全市計劃建成綠道220公裡,3年內建設完成1000公裡。

今年,全市建設口袋公園186個,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雅趣園是其中一個典型。雅趣園向南串接二環沿線綠道,疏林草地為底、組團花境為妝點,整體呈現自然素雅、質朴野趣。走進雅趣園,最大的感受是精心、精致、精細。

據了解,從今年開始,呼和浩特市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一見青芯”口袋公園建設行動,今年建成186個,3年建成500個,力爭在5年內完成800個,屆時,加上目前全市已建成的322個綜合公園、游園,將實現“十四五”期末將首府打造成“千園之城”的目標。

保留城市記憶 再現繁榮盛景

玉泉區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史遺存眾多。呼和浩特市通過打造大召步行街、塞上老街等景觀街和文化街區,努力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美景賞心悅目,目不暇接,夜景流光溢彩、絢爛奪目。

在加強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的挖掘弘揚方面,呼和浩特市整合資源、連片開發,先后投入20億元,對30萬平方米的塞上老街區塊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更新改造,保護修繕了大召、席力圖召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以精品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為抓手,修繕了塞上老街,新建通順大巷、大召前街、圪料街,打造了明清風格的大南街大北街。重建后的塞上老街區塊,拓展了發展空間,完善了基礎功能,提升了整體形象,不僅恢復了古朴的明清景觀風貌,更是再現了歷史文化街區的繁榮盛景。

如今,漫步在修葺一新的大召廣場、席力圖召廣場,召、寺、塔、樓盡收眼底,廊、柱、匾、碑琳琅滿目。隨著“塞上老街音樂美食季”等系列活動的成功舉辦,塞上老街區塊終日游人如織,熱鬧非凡,更加拓展了“美麗青城 福地玉泉”的品牌影響力,歷史文化核心區這塊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顯著增強。

記者近日在塞上老街看到,街道兩旁分布著店鋪、手工業作坊和雜貨攤等,經營著料器、銀器、銅器、制鞍等手工業生意,制作的每件產品都會留下字號名稱或制作者的名字,體現著塞上老街匠人們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街道內留存至今的老店有鴻興號、三和元和瑞昌號。三和元原名義順齋,開創於清同治年間,原為燒賣店,是目前呼和浩特市唯一一家未移地址仍在營業的百年餐飲業老字號。

圍繞智慧賦能城市 基本實現“一網統管”

今年,呼和浩特市在全區率先上線城市大腦,正式發布“愛青城”APP,多個便民服務事項實現掌上辦、指尖辦,智慧停車、智慧文旅、智慧綜治、智慧城管、智能應急等一大批最實用、最迫切的功能得到有效應用,基本實現城市運行“一網統管”。

“通過開展‘數據大會戰’,我們強力打通數據壁壘,實現了數據通、系統通、部門通,各部門匯聚在雲上的數據,緊緊圍繞簡政、惠企、便民三大環節,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服務於‘一網統管’和‘一網通辦’。”呼和浩特市接訴即辦指揮調度中心主任韓權芬說,數字青城,物聯、數聯、智聯三位一體,圍繞常態、應急、專項三種狀態,平戰結合,平時,問題快速處置,戰時,人員一鍵調度,資源一鍵調撥。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智慧青城建設,把人口、網格、事件、部件等城市管理要素撒點上圖,目前已經實現了20大類117小類圖層疊加,依托3000多個感知設備和分布在全市的12萬路監控探頭,全時監測,實現城市運行中的問題即知即辦。“例如,全市共有21.3萬個井蓋,以前井蓋發生位移,好多都因權屬不清,發現不及時,時有事故發生。現在我們在井蓋上陸續安裝了感知設備,權屬、位置、責任人等信息編碼上圖,井蓋被打開或者翻動,系統立刻報警推送,工作人員及時處置、消除隱患。”韓權芬說,同步建設的智能感知還有智慧路燈、智慧交通、智慧公交、道橋安全、氣象服務等,用智能感知賦能城市治理,在無感的管理中,讓市民享受有感的服務。

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終極目標是服務群眾,為了把群眾的家長裡短、大小瑣碎都辦好辦實,呼和浩特市12345便民平台於2020年5月籌建,10月試運行,今年1月正式運行,7月與城市大腦整合,正式成立呼和浩特市城運中心。平台整合了58條熱線,橫向聯動83個委辦局和企業,縱向貫通10個旗縣開發區和1391個鎮街、村居,實現了“上下貫通、左右協同,全時響應、全域聯動”,企業群眾訴求一號受理、一單辦結。12345建立了“月度點評”“三上門”“四清零”“三率綜合考評”等工作機制,每辦結一個工單,都要讓群眾來打分,解決得好不好,滿意不滿意,全由群眾說了算,倒逼工作人員認真對待每一個訴求,真心對待每一位群眾,全力解決好每一個問題。

今年4月,“愛青城”APP上線發布,匯聚旅游、不動產、公積金、社保醫保等126項便民服務,讓“一部手機走青城”成為現實。

經過努力,呼和浩特市成為2020年全國營商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在全國優化營商環境經驗交流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

圍著需求干 群眾說了算

“我們實施的333個老舊小區改造,全部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原則制定施工方案,並聘請群眾代表當監督員,全程監督。”呼和浩特市住建局局長張瑋在向記者介紹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時說。

據了解,按照國務院關於老舊小區改造的指導意見,呼和浩特市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把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全面摸排、提前謀劃、統籌部署,確定“十四五”期間實施老舊小區提標改造1682個,面積約2400萬平方米,涉及居民約27萬戶。其中,今年計劃改造333個小區,面積約466萬平方米,居民5.4萬戶,目前已全部完成。“我們堅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按照‘缺啥補啥、應改盡改’的原則,科學確定改造目標,合理制定改造方案,綜合實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礎類、改善居住環境的完善類和提升居住品質的提升類改造。同時,根據小區實際,量身打造加裝電梯、適老康養、文化休閑、智能服務等精准改造內容,不斷豐富社區服務供給。”張瑋說。

據介紹,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對老年人較多的團結小區、聞都小區、學府花園等小區,重點增加電梯、樓梯扶手、休息座椅、助老餐廳等適老設施﹔對兒童比較多的政苑、麗景天下等小區,重點增加健身器材、娛樂設施、休閑活動場所等,並在小區周邊配建幼兒園﹔對基礎設施較差的三聯化工、科苑佳園等小區,重點對小區道路、綠化、停車位進行完善,並增加便利店、便民市場、共享晾衣架等,真正做到“按需定制”。

團結小區是呼和浩特市建設最早、規模最大的老舊小區,是新城區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通過基礎類應改盡改、完善類能改多改、提升類積極推進的原則,新城區投資7666萬元對團結小區進行了改造,增設了養老、醫療、文娛等設施,實現了小區功能和配套設施的換代升級,小區顏值的華美嬗變。

“日間照料室、中醫艾灸室等功能室,滿足了社區老人的醫療衛生保健需求,為社區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料和服務。街道為民辦事大廳,設有殘疾人服務、房地產遺留問題、社保業務、民政業務等20個辦事窗口,可滿足居民25項辦事需求,極大便利了居民的工作和生活。總之,按照一站式服務、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的工作要求,我們努力實現讓市民‘最多跑一次’,有效提升辦事效率。”新城區區委書記范志忠說。

通過實施改造,呼和浩特市老舊小區面貌煥然一新,社區服務功能顯著提升,更加滿足了首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不斷實現著城市居民宜居舒心、高品質生活的美好願望。

在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的同時,今年呼和浩特市新建改造道路63條,打通斷頭路31條,改造背街小巷39條,每項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及竣工后,全部提前征求群眾意見,提前告知群眾完成時限,科學設置施工圍擋,全部落實“六個百分之百”管理措施,採取夜間施工,白天讓路於民,確保關系百姓的事情辦一件就辦成一件、辦一件就辦好一件。

通過新建、改造道路和高架橋建設,暢通道路微循環,使首府成為2020年全國擁堵指數下降最快、交通改善最好的城市。

緊盯問題補齊短板 提高城市品質

今年呼和浩特市重點開展了“四大綜合整治提升行動”。在城中村、城邊村整治提升行動中,重點實施了東部前、后不塔氣區域,西部回民區、玉泉區、土左旗“三角地帶”兩大區塊整治,通過補齊環境衛生、公共服務短板,徹底解決臟、亂、差問題﹔在文明交通整治提升行動中,通過“管車、管人、管路、管燈”,有效解決城市堵、亂、慢的問題,據百度地圖交通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呼和浩特市今年第一、二季度在全國百城交通擁堵排名中,分別位於第55名和第50名,持續保持下降態勢﹔在廣告整治提升行動中,通過對800多處樓頂單體字清理,讓城市天際線更加清晰,通過對10800余處路面標語、門頭牌匾整治,特別是對廣告內容進行規范,讓城市更加文明﹔在小區物業整治提升行動中,通過解決物業管理“有沒有”的問題和服務質量“好不好”的問題,有效改善群眾居住的“軟環境”,目前,全市2800多個小區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

今年以來,呼和浩特市圍繞“地上”“地下”兩大短板,有序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載力。“地上”強化城市運轉體系建設,以便民利民為目的,白塔機場、火車東站及西站全部實現與地鐵、公交的接駁互通,城市運轉更加順暢﹔“地下”強化各類管網互聯互通,存在安全隱患的24公裡燃氣管線全部改造完成,214公裡供熱、污水、供排水等地下管網實現互聯互通,城市動脈更加通暢。同時,針對當前最突出的“水”“大氣”兩大難題,持續開展了城市污水直排溢流問題整治,班定營污水處理廠三期提前2個月投入使用,徹底解決污水處理“小馬拉大車”問題﹔持續開展了燃煤散燒綜合治理,重新調整擴大高污染禁燃區范圍,范圍內214個村庄(社區)近13萬戶燃煤散燒治理工程基本完成,徹底解決呼和浩特市的“心肺之患”。

與此同時,作為全國46個生活垃圾分類重點城市之一,呼和浩特市高位推進、全覆蓋推進、全鏈條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在伊泰華府小區記者看到,一位居民正在進行垃圾分類投放,通過語音提示,確保了正確投放。

“我們社區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工作,通過撤桶並點,將原有的30組分類垃圾投放桶減少到12組,並開展定時定點投放。此外,我們還在小區投放了廚余垃圾收運車一輛,其他垃圾轉運車一輛,可回收物轉運車一輛,督導員兩名,小區管理人員一名,從硬件上已經可以做到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伊泰華府小區物業一位負責人說。

據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形成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書記”齊抓共管垃圾分類的組織體系,市區32個辦事處253個社區2849個住宅小區和所有公共機構、學校普遍推行了生活垃圾分類,購置各類垃圾收集轉運車輛3521台,建成12座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廚余垃圾處理場(站)和2座焚燒垃圾發電廠,全市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能力切實滿足了需求。

放眼今日,青城藍天白雲、碧水淨土,文化絢爛、景色壯美,一幅“美麗青城、草原都市”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展望明天,首府將以理想的風姿和激蕩的胸懷,繼續澆鑄內外兼修的高顏值,譜寫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新篇章。(記者 鄭學良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軍 馮燕平 李海珍)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