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文旅融合讓詩與遠方“牽手”

每逢節假日,來呼和浩特莫尼山非遺小鎮游玩的市民和游客絡繹不絕。大家動手捏捏面人、做做手工布藝、拿起火鉗燙一張皮畫、捏一件陶藝,在寓教於樂中感受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首府文旅融合,正在讓詩與遠方“牽手”。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推進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作為推進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從政策扶持、產業融合、人才引進、創意設計、舉辦活動等多方面促進呼和浩特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提高了首府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了呼和浩特市旅游產品的美譽度、影響力,提高了文化旅游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A級旅游景區44家,其中4A級旅游景區18家、3A級旅游景區19家、2A級旅游景區7家。有自治區級旅游度假區1家,星級賓館飯店30家,農家樂旅游接待單位近600家,住宿接待床位15.7萬張﹔有旅行社233家、持証導游員6350余名﹔有旅游客運企業12家,旅游直接就業人數2萬余人,間接就業人數達12萬余人。
“我們帶孩子出來玩,就是想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傳承傳統文化,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種下文化的種子。”近幾年,研學游在首府中小學逐步推廣,前段時間,賽罕區金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托縣牧勒研學實踐基地。在染坊,孩子們學習了印染技術,在小方巾上染出了色彩繽紛、形狀各異的圖案﹔在農耕坊,孩子們推磨研磨糧食,體會食物的來之不易﹔在織布坊,孩子們坐在紡車前,穿梭絲線,體驗織布過程……一天的研學游讓孩子們收獲滿滿。
為加快首府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呼和浩特市積極申報創建國家體育旅游示范基地、中草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休閑農牧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點等,推出《千古馬頌》等一批旅游演藝項目,打造蒙古風情園等一批文化旅游重點項目,文化與旅游融合程度不斷提高。呼和浩特市還成功舉辦中國·呼和浩特昭君文化節、中國·呼和浩特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藝術活動等一系列大型節慶活動,推動呼和浩特市文旅品牌塑造。
以旅興文,呼和浩特市加大文化旅游景區建設步伐。目前,呼和浩特市重點文化產業項目近30個,通過對這些文化旅游重點項目的建設,進一步豐富了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景區品質和吸引力。
以文促旅,呼和浩特市旅游項目文化內涵得到極大提升。通過對演藝資源進行整合利用,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旅游演出市場,鼓勵運用現代高新科技、創新演出形式,提升節目創意,突出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打造優秀文化旅游演出節目。
目前,呼和浩特市民族文化、草原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民間文化、現代工農業文化等與旅游產業融合程度越來越高。呼和浩特市充分發揮首府在全區文化產品創意和設計的人才優勢,並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旅游紀念品的品質,豐富產品形態,增加旅游紀念品的附加值,開發了融合地區文化特色、形式多樣、總類豐富的旅游紀念品和文化產品,使這類產品都能成為呼和浩特的文化新名片。
呼和浩特市文旅部門採取精細化管理措施,加強景區管理,下足“繡花”功夫,不斷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在完善基礎服務設施方面,加快推進道路、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標識標牌、停車場、廁所、垃圾站點等配套設施建設。今年新建了兩處“昭君博物院”道路標牌,更新了敕勒川草原兩條主干道(呼和塔拉大街、機場高速)沿線12處旅游道路標牌,新城區在5處原有交通標牌處增加“敕勒川草原”交通標識。
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方面,托縣河口管理委員會郝家窯村、和林縣新店子鎮膠泥灣行政村、賽罕區黃合少鎮石人灣村、回民區攸攸板鎮東烏素圖村、新城區水磨民俗文化村5個村被評為2020年度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積極打造“國際草原文化創意設計之都”。借助“2020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手工藝和文創旅游精品展示活動”的開展,5天內,各企業現場銷售總額約為95342萬元,簽定各類合作意向47項。
目前,呼和浩特市正開發建設一批品牌文化旅游景區、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區、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歷史文化特色街區等重點文化旅游融合項目。積極推動草原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等文化資源與旅游融合發展,提升大召歷史文化旅游區、昭君博物院等現有文旅項目,培育華誼兄弟敕勒川星劇場美好生活綜合體、呼和浩特市文化客廳等新型文旅項目,催生文旅新業態,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記者 劉麗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