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巴彦淖尔

建设高标准农田 让“中国碗”盛更多河套粮

2023年02月19日08:57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图古斯毕力格 摄

  全区农业专家到杭锦后旗观摩高标准农田。 汪巧枝 摄

  “我们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盐碱地改良、农业深度节水控水、灌区现代化改造,以耕地质量提升促进粮食稳产高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2月15日,在自治区党委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上,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的话语令人振奋。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套灌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为引领,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区、农牧产业融合发展集聚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举全市之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在临河区城关镇继光村2023年高标准农田整治项目施工现场,多台大型机械正在田间往来穿梭作业,挖高填低,平整出大片土地。不少村民在田垄边围观,“种了一辈子地也没见过这么大的阵势,真想再去地里试试身手!”83岁的王老汉笑着说。“我接手了父亲的‘事业’。”王老汉的儿子王忠平告诉记者,“原来的耕地过于分散,中间还有田垄,一下雨,机械就进不了地。现在可省事了,路修好了,耕地连在一起,来年可以多打粮啦!”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实施,由市党政主要领导牵头主抓,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30年十年发展规划、484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兴牧”示范工程规划,制定出台项目管理、竣工验收等一整套制度机制。通过旬调度、月通报,逐级压实责任,形成工作闭环,构建起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工作紧凑、推进有力的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

  “2023年,全市计划实施的9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陆续开工。通过项目实施,粮食单产将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3的粮食面积达到‘吨粮田’,保障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60亿斤以上。”巴彦淖尔市农牧局农田建设科科长李兵介绍。

  时针拨回到2016年,巴彦淖尔市第一批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项目肇始。当时的情景,临河区新华镇新乐村村民吴二海至今记忆犹新:“一开始我们都有顾虑,耕地整在一起,长得一样,大家的土地咋区分?耕地质量有高有低,谁能分到好地?挖高填低的地块会不会长不出庄稼?”村民们的不理解、不支持,导致这项工作进展困难。

  为了尽快打开局面,巴彦淖尔市建立市级统筹、旗县区和市直部门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面对面宣传政策、一对一指导服务,组织农民外出观摩、示范带动,引导群众算清“投入和产出账”“当前和长远账”。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支书、苏木镇长、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六方”签字选址立项,民主推进规划设计,必须做到同意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调整、同意出工和植树、同意社会矛盾自行解决、同意率达到85%以上方可实施。

  项目区建设实行“三打破、五统一”整治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建设水利工程、统一营造防护林。将耕地重新分配,推行“一户一田制”管理模式,竣工验收后,明确运行管护主体,建管并重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如今,站在一望无际的高标准农田里,52岁的吴二海感慨万千。“我16岁开始种地,30亩地1年纯收入最多1万元。虽然后来的收益逐渐在提高,但由于耕地分散,种植成本很难降下来。”他说,“高标准农田不但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耕地面积,土地产出率也大幅提高,原来1亩地毛利润1200元,现在亩均毛利润达到2000元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土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盐渍降、土肥沃”,亩均节水20立方米以上,新增耕地1.5%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5%,粮食产能提高10%以上,土地流转收入每亩提高500元以上,亩均节约成本90多元。

  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效应日益明显,广大农户参与意愿日趋强烈,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具备整市推开的条件。巴彦淖尔市正在抢抓国家新一轮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验示范项目机遇,全力以赴争取整区域推进全国试点。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根本举措,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抓手,事关巴彦淖尔民生福祉和长远发展。我们计划用3—5年的时间,把全市1089.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为内蒙古建设现代化农牧业强区作贡献,努力让‘中国碗’里盛放更多河套粮!”贺伟华信心十足。(记者 薛来)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