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要闻

内蒙古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享青山绿水大草原

2022年05月26日07:55 | 来源:内蒙古日报
小字号

  在湖面翻飞欢鸣的遗鸥;

  在荒漠艳丽绽放的半日花;

  在尖峭岩壁如履平地的岩羊……

  内蒙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这片美丽富饶神奇的土地,是许多濒危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其中就包含被誉为植物界“活化石”的四合木以及半日花等13种珍稀野生植物,世界珍贵兽类蒙古野驴、野骆驼等101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动物名录的珍稀动物。

  栖息地环境的改善与恢复,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改善的重要条件。截至2020年,内蒙古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82个,总面积1267.04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0.71%,初步建立起了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生态保护格局也进一步优化,为生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

  每到候鸟北归报春时节,就是鄂尔多斯遗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热闹的时候。在保护区内的内陆湖桃阿海子上,遗鸥、东方白鹳、白尾海雕等大批候鸟时而空中盘旋,时而水上觅食,场面蔚为壮观。

  “目前,湿地水域面积近8平方公里,今年鸟类总数达3万多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就有3000只,湿地生态功能得到逐渐恢复。”保护区东胜站站长任永奇介绍。

  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野生动物调查队在这片海子发现了世界濒危鸟类遗鸥,任永奇自此便与遗鸥结缘,全身心参与到保护遗鸥的工作中,至今已经30多年。

  从2006年开始,由于降水减少,地表径流补给不足,导致保护区湿地水域面积萎缩、湖心岛消失,连续13年没有遗鸥来此筑巢繁殖。为了恢复生态,“召唤”遗鸥,2018年鄂尔多斯实施补水工程,源源不断地生态补水让湿地重焕生机,在此经停或繁衍的鸟类种类、数量大幅增加。

  老任再过几个月就要退休了,如今保护区鸟类多了,他比以往更忙了,但心里却有着难以言喻的快乐和欣慰。

  同样是保护区,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半日花”等72种古老残遗濒危植物为主要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走在保护区棋盘井半日花核心区,一团团一簇簇半日花生长在山坡上,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生机勃勃。

  保护区鄂尔多斯辖区棋盘井管理站负责人邓景贤,一边蹲下身查看半日花的长势,一边跟记者说起了保护区近些年的变化。

  她说,现在高科技让我们的保护行为更加科学有效。保护区安装了4台高空云台摄像机、网络远程实现图像监控,及时掌握各类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为该辖区的监督管理、监控提供更有效的科学依据。

  由于持续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环境容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内蒙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除了建立重点保护区,内蒙古还在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上持续发力,以环境提升促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大发展,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一湖两海)的综合治理就是其中典型。

  疣鼻天鹅、赤麻鸭、红嘴鸥……连日来,乌梁素海湿地迎来大批过境候鸟在这里栖息、繁衍。

  “鱼类和鸟类的增加就是乌梁素海水质提升最好的证明。”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副主任包巍说,“经过综合治理,乌梁素海的水质已经从原来的劣五类,达到了目前的总体五类,局部能达到四类水标准。迁徙经过乌梁素海和在这里繁殖的鸟类已经达260多种,总数量突破600万只。”

  呼伦湖的水质提升同样效果明显,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邹伟东表示,2013年至今,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种类分别增加到345种、35种和38种。

  岱海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由2015年的68%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鸟类种类由2015年的68种增加到目前的91种。

  此外,自治区相关部门还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地设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救护站,加强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栖息地等巡查巡护,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内蒙古将继续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立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厅际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自治区生态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共享,整合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监管,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记者 帅政)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