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内蒙古频道>>盟市>>鄂尔多斯

鄂尔多斯乌兰牧骑:弘扬优良传统,做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

2021年11月21日10:04 | 来源:鄂尔多斯发布
小字号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犹如细雨春风滋润着广大文艺工作者,为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四年来,鄂尔多斯市牢记总书记嘱托,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配套政策“出实招”,服务群众“零距离”,“红色文艺轻骑兵”本色在新时代更加鲜亮。

完善支持政策,队伍建设制度化

1959年3月,鄂尔多斯市第一支乌兰牧骑在鄂托克旗建立。几十年来,他们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寒来暑往,辗转跋涉,为鄂尔多斯草原上的农牧民送歌献舞,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农牧民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问题。

今天,全市乌兰牧骑队伍已经发展到了10支,早已摆脱了“几个人,两辆车,三五件乐器”的窘迫。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以来,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各项政策相继出台,每支乌兰牧骑队伍从机构设置、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全市乌兰牧骑事业得以快速发展。

政策保障“出实招”。以《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为遵循,鄂尔多斯先后制定和印发《全市乌兰牧骑考核评估管理实施细则》《2020年全市乌兰牧骑工作方案》《2021年全市乌兰牧骑工作方案》等相关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乌兰牧骑的职能职责、业务活动、改革发展、动态管理制度以及分类评估与量化标准都有了强大的政策保障。

基层基础有保障。2017年以来,市、旗区两级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乌兰牧骑创作演出、设施设备更新、人才培养等工作。市政府每年安排乌兰牧骑考核奖励资金,以奖代补,支持各支乌兰牧骑发展。各旗区通过划拨、新建、改造等方式,改善乌兰牧骑演出、排练及办公场所。目前,全市十支乌兰牧骑,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且建筑面积均达到1500平米以上,排练厅面积均达到300平米以上。所有乌兰牧骑队伍均达到有组织架构、有学习阵地、有工作队伍、有实践活动、有规章制度、有工作记录、有经费保障的“七有”标准。

队员培训“全覆盖”。成立全区乌兰牧骑队员培训基地,实行乌兰牧骑队员轮训制度,相继举办舞蹈编导、声乐器乐等培训班33期1200余人次。在全区率先组建乌兰牧骑联盟,吸纳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大中专院校及其艺术团体、演出机构、剧院、企业演艺团体、民间艺术组织,推动资源共享、壮大服务力量,推动成立了8支“法制乌兰牧骑”、27支“小小乌兰牧骑”,为美丽富饶的鄂尔多斯大地撒下一颗颗“红色嫩芽”。

扎根生活沃土,文艺创作专业化

人才建设“多能型”。四年来,全市各乌兰牧骑通过统一招考、购买第三方服务等方式新录用演职人员240名,充实到各乌兰牧骑队伍中。截至目前,全市乌兰牧骑共有从业人员712人,其中取得正高级职称22人、副高级职称80人、中级职称207人,专业技术人员602人,一专多能队员占到75%以上,为文艺精品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一队多能,是百姓对鄂尔多斯乌兰牧骑的准确评价。全市乌兰牧骑不仅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宣讲队”、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示范队”、党和国家为民利民惠民政策的“宣传队”、“我帮你”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志愿服务队”、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队”和最强党支部建设的“标兵队”。

文艺创作“接地气”。四年来,全市乌兰牧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按照“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要求,扎根基层、扎根生活,将农牧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的场景与画面、经验与故事移植到艺术中,陆续创作《这片草原》《牵魂线》等500余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鲜明地域特点、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文艺精品。5部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群舞《黑缎子坎肩》荣获中国舞蹈最高荣誉“荷花奖”金奖,实现了鄂尔多斯市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原创舞蹈作品《顶碗舞》入选首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原生态民族音乐会》等4部作品分别入选全国、全区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扶持剧目,《鄂尔多斯乌音嘎》等7部作品入选自治区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草原赞歌》《石榴红了》在人民大会堂成功演出。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舞蹈《父亲的靴子》等6部作品荣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常态化

弘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关键是要面对面走进群众,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鄂尔多斯乌兰牧骑始终做到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哪里最困难、最偏僻,就先到哪里为群众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惠民活动“零距离”。全市乌兰牧骑始终把握“为什么出发、向哪里前进”的大方向,坚持六个不分: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不分场地优劣见缝插针;不分严冬酷暑坚持演出;不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不分路途远近送戏上门;不分时间早晚接送观众,与百姓“零距离”。“千场惠民演出、百场调演展演”“乌兰牧骑进基层宣传党史学习教育”“演艺进景区”等主题活动覆盖全市所有嘎查村,四年来累计演出4800余场次,服务农牧民超过400多万人次。

社会服务“搭上车”。2018年,为整合利用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不断提升服务基层的能力,打造“流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乌兰牧骑+”的方式,会同科技、卫生、扶贫、司法等部门,组建18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深入开展“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志愿服务活动。灵活多样的活动,有效地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服务群众、引领群众结合起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广泛宣传,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进最基层、入农牧户。2021年,在全市组建成立29支党史学习教育文艺宣传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宣传党史学习教育”专项活动800余场次,有力的凝聚起人民群众与党同心同向的精神力量。

传承红色基因,守正创新立体化

坚定不移“跟党走”。乌兰牧骑是党一手创建的文艺工作队伍,血液中流淌着永不改变的红色基因。全市乌兰牧骑持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推动全市10支乌兰牧骑全部成立党支部,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辅导等多种形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专题培训活动,确保乌兰牧骑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全市乌兰牧骑“四史”教育微党课之“行走的党课”,推出了乌兰牧骑队员送辅导、送温暖等特色党日活动。

文艺服务“无死角”。基层群众的文化消费新理念,不断对乌兰牧骑服务内容和方式提出新要求,“网上乌兰牧骑”应运而生。鄂尔多斯乌兰牧骑开发“乌兰牧骑online”小程序,推出“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等惠民服务,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盘活现有教育活动阵地和在线学习软件等各类线上线下资源,累计组织开展线上“微课堂”辅导服务200多节。抗疫期间,组织乌兰牧骑队员创作各类短视频作品450余件,利用“网上乌兰牧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播放量达600万余次。2020年,3名达拉特旗乌兰牧骑队员因暴风雪错过比赛,在火车上为旅客演出的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800余家主流媒体转载转发,微博热搜一度达到第二,话题阅读量2.4亿,点击量近4亿。

鄂尔多斯乌兰牧骑的发展实践,生动诠释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本质要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鄂尔多斯市乌兰牧骑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市委、政府中心工作,切实担负起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光荣使命,赓续红色血脉,做新时代文艺服务的先锋劲旅,切实让“红色文艺轻骑兵”这面鲜艳的旗帜高高飘扬。(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子义)

(责编:张雪冬、刘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