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辽墓壁画:千年艺术珍品 再现往日时光

2021年06月17日08:22  来源:内蒙古日报
 

  宝山辽墓2号墓石房北壁壁画《颂经图》(局部)。

  宝山辽墓2号墓石房南壁壁画《寄锦图》。

  辽墓壁画 唐代画风

  步入内蒙古博物院《大辽契丹》展厅,数百件辽代文物精品神秘而耀眼,国宝级文物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

  其中有一幅壁画的画风显得“格格不入”。

  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在画前驻足,向我们特别介绍:“这幅壁画名为《颂经图》,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墓,它的奇特之处在于,画中是一位唐朝女子在教一只鹦鹉,背景还出现了南方植物——竹子,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辽墓壁画为什么是唐代风格?种植于南方的竹子为何在此出现?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逐渐揭开了宝山辽墓壁画的神秘面纱。

  这一切还要从壁画的发掘地宝山辽墓说起。

  1993年和1996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宝山辽代早期契丹贵族墓地进行发掘。其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发现了大量不同风格的壁画。

  1号墓中的《降真图》《高逸图》和2号墓中的《颂经图》《寄锦图》尤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刊载于《文物》1998年第1期的发掘简报着重介绍了2号墓石房内南北壁带有榜题的两幅壁画。据考证,这两幅壁画是以唐代流行的“杨贵妃教鹦鹉图”和“苏若兰织锦迥文图”为蓝本绘成。

  无论是在绘画风格上,还是绘画题材上,这几幅宝山辽墓壁画都显示出了强烈的唐五代汉地艺术风格。

  一般而言,壁画中描绘的契丹族人物笔法简练、追求写实,而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颂经图》和《寄锦图》,以修竹、棕榈为主要背景物,画面着重传统风貌,工笔细腻、色彩浓艳,极具观赏性。这与契丹绘画风格形成了强烈对比,相较于其它辽墓壁画,具有明显的独特性。

  心生仰慕 临摹效仿

  据发掘简报记载,2号墓石房中的两幅壁画都是选择女性传说故事为题材,这显然与墓主人的性别有关,故而推测宝山辽墓2号墓主人为一成年女性。

  绘于2号墓石房内北壁的《颂经图》,高0.7米、宽2.3米,用工笔重彩绘制,具有晚唐风格,是再现杨贵妃真容的稀世绘画珍品。

  壁画右上角题诗一首:“雪衣丹觜陇山禽,每受宫闱指教深。不向人前出凡语,声声皆(是)念经音。”

  《颂经图》描绘的是杨贵妃教鹦鹉诵读心经来帮助其避禳祸难。画中杨贵妃衣着华丽,神色泰然,端坐于高背椅上,身边有仕女与男仆站立左右,贵妃面前一张桌案上铺展着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鹦鹉“雪衣娘”立于桌案右侧,似在全神贯注地念诵佛经。

  贵妃与鹦鹉的故事,在唐代郑处诲撰写的《明皇杂录》中有详细记载: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性既驯扰,常纵其饮啄飞鸣,然亦不离屏帏间。上令以近代词臣诗篇授之,数遍便可讽诵。上每与贵妃及诸王博戏,上稍不胜,左右呼雪衣娘,必飞入局中鼓舞,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忽一日,飞上贵妃镜台,语曰:“雪衣娘昨夜梦为鸷鸟所搏,将尽于此乎?”上使贵妃授以《多心经》,记诵颇精熟,日夜不息,若惧祸难,有所禳者。上与贵妃出于别殿,贵妃置雪衣娘于步辇竿上,与之同去。既至,上命从官校猎于殿下,鹦鹉方戏于殿上,忽有鹰搏之而毙。上与贵妃叹息久之,遂命瘗于苑中,为立冢,呼为鹦鹉冢。

  《颂经图》又名《杨贵妃教鹦鹉颂经图》。多年来,墓主人在墓中绘制这幅壁画的意图不断被人们解析,普遍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墓主人被贵妃和鹦鹉的故事感动,在生死之际也希望通过念诵佛经而求得实现“抖擞垢秽衣,脱度生死轮”的愿望。

  凄美故事 绘于石壁

  画于宝山辽墓2号墓石房南壁的壁画《寄锦图》,画面清晰、色泽饱满,所画内容是在晋唐时期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苏若兰织寄迥文锦”。

  壁画的中央位置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妇人,也是故事的主角苏若兰。她头梳蝶形双鬓髻,满插金钗,柳眉凤目,脸庞丰盈。身穿红花蓝地交领窄袖衣,红色曳地长裙外套蓝腰裙,着垂蝶结丝带,肩披淡黄色迥纹披帛。在贵妇前侧有一个男僮和一个侍女,身后另有4名侍女。侍女发型、装束与贵妇相似,但服装的花纹、色彩各不相同。

  南壁的榜题诗记述了壁画中的故事内容:苏娘名为苏若兰,夫婿远行征辽,年深不归。苏娘思念不已,精心织成迥文锦,寄与远方的征人,表达眷恋之情。

  东晋王隐撰著的《晋书·列女传》中曾描写过这则故事:“窦滔妻苏氏,善属文。符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迴文诗以寄滔,循环宛转以读之,词甚凄切。这则故事在晋以后有多个版本流传,武则天也亲自撰写过一篇《织锦迥文记》,除详细记载苏若兰与窦滔的家世之外,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整,人物形象也更为生动丰满。

  《寄锦图》题材中苏若兰在才情上“善属文”,编织的迥文锦“五彩相宣、莹心耀目”,不仅锦缎华美,其上所附诗词更是“纵横反复皆成文章”;在品德上,她不移其志,“谦默自守,不为显扬”的崇高品德令世人感叹。

  唐代以来,苏若兰织寄迥文锦的故事开始入画。据《宣和画谱》著录,北宋宫廷收藏有唐代画家张营的《织锦迥文图三》,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也曾画过一幅《织锦迥文图》。

  可见,苏若兰的形象和故事被历朝历代的人们所欣赏,有见贤思齐的作用。对品德高尚的女性的赞美与推崇,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也得到了辽代贵族的认可,遂将其画于墓中。

  互通互鉴 寄情于画

  宝山辽墓壁画闻名于世的重要原因,一个是形成反差的绘画风格,另一个则是叹为观止的精美画工。

  这些壁画的技法深得周氏画风(唐代擅长绘制贵妇仕女的大师周昉等人)的真传,具有晚唐辽初时期高超的绘画技巧。

  壁画中垂柳、竹林、芭蕉、棕桐、菩提树等亚热带植物画得形象逼真,如果不是北方人亲自到南方目睹这一场景,或者南方画家来到北方作画,光凭想象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人们推测,壁画很有可能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师所画。

  绚丽多姿的宝山辽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描绘生动、构图准确,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是辽代初期的杰出画作。这些典型中原文化元素的运用,也从侧面说明在一千多年前,辽代先民已经生活在中原文化和辽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环境当中。

  据考证,宝山辽墓是迄今为止所发掘的建造年代较早的辽代贵族墓葬之一,墓主人下葬年代正处于唐辽交替之际,唐五代汉族文化对辽代契丹族文化的影响很大。中原的绘画艺术潮流深深地影响着北方民族的审美和文化。

  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特色鲜明、文化多元的宝山辽墓壁画能够真切地反映出中原与北方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史实。浓郁的南方园林特色和经典的历史故事情节是宝山辽墓壁画向世人发出的一张邀请函,巧妙的艺术构思和巨大的文化宝库亟待人们去挖掘。

  在浩瀚的辽墓壁画宇宙里,宝山辽墓壁画只是冰山一角,丰富多彩的门吏图、出行图、散乐图、备茶图、花卉图、射猎图……如繁星般分布于不断发现的辽墓之中。

  历经千年,犹如新绘。(记者 徐跃)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