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托克旗呼和陶勒盖嘎查养殖增收与草场保护双赢:牧民日子甜 草原歌声美

记者 张枨

2021年06月06日18:16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在那百花盛开的草原上,肥壮的牛羊像彩云飘荡,富饶美丽的牧场哟,啊哈嗬咿,多么兴旺……”眼下,58岁的那音太和牧民乐队的队员们,正在加紧排练草原经典歌曲《牧民歌唱共产党》,为即将到来的红歌赛做准备。

图为那音太家中的排练大厅。记者 张枨摄

酷爱音乐的那音太,家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呼和陶勒盖嘎查。30多年前,他牵头成立了一支4人组成的牧民乐队,为周边村镇农牧民义务演出。

图为那音太牵头成立的牧民乐队介绍。记者 张枨摄

不过,那音太过去的歌声没有今天这样高亢。“过去,日子过得并不红火,一家人住着三间土房。”那音太说,“咱这有名的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绒细肉香,过去盲目追求产量,杂交混放,结果羊绒变粗,肉质下降,反而卖不上价。”

忙于生计,那音太几度想解散乐队。直到2012年,鄂托克旗推进牧业精细化管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按规划种植饲草料,保护绒山羊品种。呼和陶勒盖家家户户盖羊棚、打机井,养殖效益逐年提高,那音太一家的生活不断改善。

“现在每年4月到6月,都要季节性休牧3个月。”那音太种植了200亩紫花苜蓿和玉米,既保护了草原生态,每年还能节省15万元的饲料钱。

图为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记者 张枨摄

说话间,来到羊圈前,那音太指着每只绒山羊的耳标介绍,“这些电子耳标能追溯几代,一羊一档案,保护品种,提升品质,这几年,我们与企业订单合作,提高羊绒细度要求,才能好货卖高价。”

图为带有耳标的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记者 张枨摄

近年来,鄂托克旗还不断推动智慧化牧场建设。“以往备草喂料,几个人干都得起早贪黑,现在机械化操作,我一人就能轻松完成。”距那音太家13公里之外,42岁的额定乌拉开着电动撒料车,将搭配好的苜蓿、玉米、燕麦等均匀地撒在圈舍内。

图为牧民额定乌拉正在为电动撒料车备料。记者 张枨摄

图为全自动履带为电动撒料车备料。记者 张枨摄

“去年安装的恒温水槽,即使冬天外面冰天雪地,水槽也会自动补水加温,水温保持在8至12摄氏度,保障羊儿健康。”介绍起自家的先进设备,额定乌拉如数家珍。

图为恒温水槽。记者 张枨摄

不远处,一座7米长、1米宽的自动化洗羊池格外引人注意,“过去一年一洗,雇人挖坑放药水赶羊,得忙一两天。”额定乌拉摸摸脑袋,咧嘴一笑,“现在一只只赶进通道,药水从两侧自动喷洒,500只羊我半天就能搞定,一年洗几次,寄生虫全没了。”

图为自动化洗羊池。记者 张枨摄

360度的球型监控,更是帮了额定乌拉的大忙。以前放羊,他要骑着摩托车、拿望远镜望,寸步不敢离开。“现在,点开手机,就能实时看到牧场各处的情况。三月份母羊集中接羔,在手机上随时观察,省去不少事。”

图为360度球型监控。记者 张枨摄

精细化管理、智能化牧场,省人工、效益好,如今,呼和陶勒盖嘎查的羊羔存活率提升至98%以上,双羔率近50%。“全嘎查44万亩草原,有十余万只绒山羊,其中90%实现舍饲养殖。通过规模经营、季节休牧、跨区轮牧、品种改良保护等,实现了养殖增收与草场保护的双赢。”呼和陶勒盖嘎查党支部书记敖日格勒介绍,嘎查户均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0多元达到今天的10万元。

图为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羊羔。记者 张枨摄

图为鄂托克阿尔巴斯绒山羊所产的双羔。记者 张枨摄

如今一条条油路通到家门口,一户户牧民搬进了新居。那音太一家也搬进了宽敞的新家,各类电器齐全。生活富足了,闲暇时间多了,又有鄂托克旗给予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牧民乐队更有活力了,周边牧民参与热情高涨,队员已经增加到50多人。

如今,那音太的牧民乐队成员已有50多人。记者 张枨摄

“传统蒙古族歌曲搭配新时代的内容,更能吸引人,大家再远都要来看乐队演出。”额定乌拉一边说,一边忍不住哼上几句。

嘎查牧民们搬进了新家。 记者 张枨摄

这两天,那音太正忙着创作着蒙古族好来宝《共产党颂》,“我要把我们牧民新生活的感受写出来,唱给更多人听。”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