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滩上掀起科技改良革命

2021年04月03日07:44  来源:内蒙古日报
 

  今年春天,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荣丰办事处荣义村的种植结构比往年丰富多了,从多年来只能单一种植葵花,到现在可以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牧草、红花、西甜瓜等作物,村民们都不约而同地为这里实施的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点赞称好。

  “我们村里的土地位于五原县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区内,这里没改良之前基本种不成粮食,改良后地力大幅提升,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都可以种植了。”村民王成林高兴地说。

  去年,王成林将30亩土地流转给企业搞试验,自己在项目区内打工,家里养殖了40只基础母羊,3项加起来增收13.5万元,实现人均纯收入4.5万元。今年王成林计划拿出10亩地种植玉米、20亩地种植葵花,产出的作物秸秆饲喂繁育200多只羊。

  五原县位于黄河几字湾最北端,有耕地230万亩,受气候因素、灌排设施、耕种方式等影响,特别是年引黄灌溉9.7亿方,排出1亿方,致使30万吨左右盐分滞留。“盐随水来、水去盐存”,形成了123万亩盐碱地,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3.5%,严重影响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2018年初,总投资1.5亿元的五原县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启动实施,一场“科技革命”在这里全面打响。

  五原县副县长韩俊义说:“我们力求通过工程、科技等综合手段,破解农田盐碱化、碎片化、积土多、地力等级低等难题,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

  “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是项目区土地过去的真实写照。这里共有轻度盐碱地0.75万亩,中度盐碱地2.5万亩,重度盐碱地1.3万亩,盐碱荒地0.45万亩。

  改盐工程是试验示范的重中之重。五原县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专家合作,开展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因地制宜试种抗盐牧草新品种30个、向日葵新品种50个、玉米新品种30个,采取撒施脱硫石膏、明沙、有机肥、改良剂、种植耐盐作物“五位一体”技术改良土壤5万亩,叠加实施“上膜下秸”技术2000亩,“暗管排盐”技术5600亩,试验探索出9条盐碱地改良的技术新路径,为发展绿色产业创造条件。

  项目区大破大立实施农田配套工程,完成农田建设4.75万亩、滴灌节水工程4500亩、实施农防林1200亩、硬化道路20公里,初步形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林成行”现代化生态田园布局。

  刚从荣义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的老支书丁红对这两年的变化印象深刻。他感慨地说道:“这里没改良之前土地高低不平,都是大小不均的小地块,行水特别困难,浇一轮20多天也浇不完。现在渠、沟、路、林、田全面配套,浇一轮不到10天就完成了,而且土地整成80米宽条田,适合大型机械规模化作业。”

  项目区内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企业集中流转土地,进行试验示范种植,探索绿色产业多元化发展新路径。

  这两天,天衡药业公司种植基地正在组织农民平整土地,为即将到来的红花播种做着准备。2018年,天衡药业公司流转荣义村200亩土地试种红花获得丰收,目前每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000亩左右,可为合作社及农户支付流转费、采摘费等务工费用160多万元,实现了互利共赢。

  “五原县是史书记载的全国三大红花种植区之一,我们与荣义村合作,清明节前后种植红花种子,7月份开始采摘红花,全程采用仿野生种植模式,不施肥不打农药,每亩综合产值上万元。”天衡药业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刘伟说。

  一项项工程改盐技术,让5万亩盐碱地旧貌换新颜。据五原县农业推广中心主任李二珍介绍,项目区通过实施盐碱地改良技术,土壤pH值降低0.2、全盐含量每公斤降低1.6克、有机质提升0.2个百分点,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2个等级,亩增收200元,同时实现了节水、节肥、减药。

  截至2020年底,五原县依托各类项目完成盐碱地改良39.51万亩。据测算,全县123万亩盐碱地全部改良后,可新增耕地9万亩,年均实现增产3000万公斤,增收2.2亿元。

  五原县为全区盐碱地改良探索出可借鉴、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巴彦淖尔市现有耕地1072万亩,其中484万亩耕地呈现不同程度的盐碱化,占总耕地面积的45.1%。经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专家团队研究论证,河套地区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3534元,可将耕地质量平均提高2—3个等级,可新增耕地50万亩,粮食产能从目前的70亿斤提高到120亿斤,相当于再造一个河套。(记者 韩继旺)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