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年味浓,欢乐迎新春。春节前夕,笔者来到阿尔山市伊尔施镇棚改回迁楼——圣泉小区周秀荣家时,70岁的周大娘正在贴窗花。聊起现在的生活,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周秀荣的丈夫周长河拿出以前老房子的照片给笔者看,照片中矮小简陋的“板夹泥”房只有一铺炕的大小,一住就是几十年,冬天家里冷得连洗脸水都能冻成冰坨。周秀荣指着照片说:“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楼房。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彻底告别了劈柴、铲雪、穿袄睡的苦日子,过上了亮堂的新生活。”
时光不辍,奋进不止,多年来,阿尔山市始终筑牢“民生之本”、走实“初心之旅”、勇担“使命之责”,给了人民群众踏踏实实的幸福感。
投入42亿元让1.7万户棚户区居民住进楼房
2014年5月8日,阿尔山市召开了全市棚户区改造动员大会,预示着新一轮的城市棚户区改造全面启动。同年5月29日,阿尔山市设立棚户区搬迁改造一站式服务大厅,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服务模式,真正实现“公开、公正、透明、高效”服务。将征收补偿标准和搬迁奖金标准在原基础上提高了20%,提出了“对不足50平方米困难家庭按50平方米补足”“伊尔施地区2500元/平方米、温泉街地区3200元/平方米”“按产权面积给予10%的奖励”“对无房户采取廉租房政策予以安置”等符合居民意愿、切合实际的安置补偿政策,充分考虑到低收入人群等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真正照顾到不同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最大限度让利于民,真真正正让拆迁居民吃了定心丸。
几年来,阿尔山市累计投入资金近42亿元,1.7万户棚户区居民享受到了棚改政策,完成棚改面积11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有史以来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头号民生工程”,历史性地改变了城镇面貌和人居环境。“在阿尔山住了这么多年,这几年才算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生活。现在家务活没那么多了,我也能有时间去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了。”周秀荣说。
7年时间,2300万人次畅游阿尔山
7年时间,破题、建设、发展、腾飞,阿尔山旅游真的火起来了。
一场雪后,阿尔山到处都是一片白茫茫的景色,弯曲的不冻河、被白雪覆盖的大山、烟囱冒着烟的农家小院,就像一幅山水画一样呈现在眼前,走进人们心里。笔者来到阿尔山雪村,条条小路、整齐的柴垛、金黄的苞米、红彤彤的辣椒还有门上挂的大红灯笼。夜幕降临,站在雪村观景塔楼,整个阿尔山雪村的夜景尽收眼底,丰富多彩的灯光又赋予了阿尔山雪村另一种美。别看雪村面积不大,可是吃、住、娱、购一应俱全,雪村负责人王天琦告诉笔者,雪村自2018年建成开放以来,已经接待过盟内外游客12万余人次。尤其是在每年冰雪节期间,更是成为众多爱好冰雪游客的聚集地;1月6日,国家林草局公布2020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结果,内蒙古阿尔山哈拉哈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再增“国字号”生态名片。一个个节庆活动、一项项国家级荣誉,让这座北疆边陲小城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7年来,阿尔山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优质旅游,旅游各项事业均取得长足进步。“经过不断努力,阿尔山市的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一批场馆相继开工建成,一系列节庆活动精彩纷呈,旅游从业人数从原来的近1万人增加到1.4万人,年度旅游人数最高接近500万人次,2014年至今旅游人数达2300万人次。可以说,旅游业已经成为阿尔山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诠释。”阿尔山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白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全市1000多名贫困户摆脱贫困
2011年7月,阿尔山市被纳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同年10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纳入国家级重点贫困县,累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80户1421人。在明水河镇西口村,张志宏算是个“名人”,提起他家的事,那是谁都要夸上两句的。早些年,张志宏靠种土豆为生,微薄的收入让他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面对贫困,张志宏不服输,依托扶贫资金买了4头牛,用“小养殖”做出了“大文章”。“我这么年轻,肯定能干出名堂!”张志宏胸有成竹地说。政策帮扶再加上自己的信心和干劲,张志宏养的牛已经发展到14头。“好生态让我养的牛有了好品质,繁荣的旅游业拓宽牛的销路,我最想感谢的就是精准扶贫好政策!”张志宏说。要说起张志宏生活的转变,肖彦绝对是“功臣”之一。
肖彦是阿尔山市妇联主席,西口村的张志宏是她的扶贫户。2016年,肖彦正式成为张志宏的帮扶人,秉承着“因户施策”的原则,肖彦积极为张志宏家申请扶贫资金,在买牛、盖牛舍时,肖彦也没少帮忙张罗。从肖彦的讲述中,笔者能感受到阿尔山市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信心和磅礴力量,张志宏家的生活变化也浓缩着阿尔山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优秀成果。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阿尔山市探索形成了小种植、小养殖、小商业、小劳务、小合作五种经济发展模式。贫困户通过“小经济”与市里的旅游“大经济”紧紧捆绑在一起,一个个接连甩掉穷帽,一户户接连拔掉穷根,最终成功摘下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除了物质生活的变化外,我感受最深的还有一点,就是广大妇女的精神面貌得到很大提升。过去日子苦,妇女们或是奔波在外,或是在家操劳,基本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现在明显感觉大家精气神儿更足了,参加社区活动也更加积极,‘妇女撑起半边天’这话一点不假。”肖彦说。(张兆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