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亩锦绣海棠经济林果示范基地、食用玫瑰种植基地、樟子松生态经济林基地等一个个生态示范基地开花结果,宝古图旅游扶贫村、麦新镇红色旅游基地、草甘沙漠旅游区等一个个旅游景区人气高涨,将生态优势资源转化为荷包里的真金白银,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
近年来,通辽市把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推动生态扶贫,共完成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10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达到23.27%,林业草原生态补偿带动贫困户增收3亿多元,实现了增绿与增收同步、美丽与发展双赢,探索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产业兴旺生活甜如蜜
在绿水青山里找发展路子,如何让生态资源转化为实打实的收入?如何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通辽市依托森林、草原和沙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果树经济林等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目前,全市人工培育经济林面积80多万亩,其中塞外红苹果栽培面积达到26万亩,年产量达4.5万吨,产值3.6亿元。在六个贫困旗县,发展林下经济2306亩,参与贫困户548户,增收400多万元,建设锦绣海棠、沙棘等为主的果树经济林2487亩,带动贫困户730户,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参与果树基地建设,增收500余万元。2018年,塞外红苹果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已经列入国家优质特色小苹果种质资源库。
通辽市充分发挥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对贫困地区的帮扶带动作用,从2018年到2020年,全市5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脱贫,目前已成功创建19家自治区级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有8家单位被认定为通辽市首批非遗扶贫工坊,策划实施乡村旅游暨旅游扶贫公益活动,将旅游公益扶贫贯穿到“文化旅游季”系列活动中,谋划了三条旅游扶贫线路,整合全市优质旅游资源,连点成线、串珠成链,连续两年举办了“老乡你好”大型公益扶贫自驾游走进通辽活动。目前,奈曼旗宝古图村等7个嘎查村178户具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科左后旗草甘沙漠旅游区带动33户117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扶贫事迹,被列入全球减贫案例。
政策惠民生活红似火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定着打造“品牌通辽、品质通辽、服务通辽、人才通辽、创新通辽、生态通辽”的成色和质量。
近年来,通辽市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落实国贫旗生态护林员生态保护公益性岗位,优先聘用贫困人口务工增收,2013年以来共争取国家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5660万元,直接带动贫困户5660户、10669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家庭人均稳定增收3300余元,使贫困户家庭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壮大了基层森林资源管护队伍,织密织牢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保护网。全市新增林地防护面积713万亩,保护草原200多万亩。通过生态护林员的有效管护,乱砍盗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林草资源行为和森林草原火灾、病虫害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补贴、绿色奖补等生态奖补,让农牧民真切感受到生态惠民政策带来的实惠,累计向6个贫困旗县发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资金、治理造林等项目资金10.2亿元,2018年科左后旗“生态修复促扶贫”模式入选首批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通过落实资金,示范引领,2018年起连续三年全市重点建设了21个旅游扶贫示范项目,通过典型引路,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每个项目获得10万元用于支持21个旅游示范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2020年通辽市获得450万元自治区级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支持开鲁县麦新镇红色旅游基地等10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高带动贫困户每月增收2200元/月,最低增收280元/月,平均增收702元/月,连续两年获得上级资金821万元,用于支持通辽市共计79座旅游厕所建设工作。(记者 王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