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城川镇:乡村振兴绘出小康生活新画卷

2021年01月19日09:27  来源:内蒙古日报
 

1月15日,记者走进鄂托克前旗,沿着省道216线一路前行,色彩斑斓的城川镇就跃然眼前。这里是“全国特色小镇”“国家4A级红色文化旅游景区”, 2.5万农牧民在这里描绘着多彩小康生活新画卷。

城川镇依托北纬37度的地域优势,建设优质果蔬经济带、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经济区、现代农牧业综合经济区和现代畜牧业高效经营经济区,“一带三区”产业发展格局为老百姓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发展北纬37度优质果蔬经济带,城川嘎查是最大的受益者。嘎查内建成泡沫箱生产厂1处、蔬菜储藏冷库26门,蔬菜基地13座,形成“育苗、种植、采摘、包装、储藏、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开了城川镇果蔬产品卖方市场,保证了农牧户稳定收入,促进了果蔬产业可持续发展。

“短短几年时间,麻黄套村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9年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鄂尔多斯市总工会驻麻黄套村第一书记张文向记者介绍说。麻黄套村通过引进中川三和、惠丰源及风和日丽3家农企规模化种植马铃薯、白萝卜,鼓励村民以量化入股的方式将土地承包给农企,以统一品种、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五统共赢”的运营模式,推广“互联网+农业市场”营销模式,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齐头发展、互利多赢的成功之路。

城川镇还在多个嘎查建立现代农牧业综合经济区,推行“以种促养、种养结合”短期育肥养殖模式,全面推广自繁自育短期育肥圈养,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生产。“短期育肥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又不需要依靠草场,还能迅速出栏,见钱快,好发展,如今我家一年纯收入接近20万元。”巴彦希里嘎查牧民巴特尔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乌定希泊日、呼和陶勒盖等6个嘎查建立现代畜牧业高效经营经济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生产绿色有机牛羊肉,充分利用“城川寨子”“鄂前旗羊肉”等旗域共享品牌标识,利用驻地企业扶持、农牧户自筹、集体经济发展基金三部分资金成立了牧民梦农牧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形成“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牧户”的“包牛到户”新模式,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铺就了一条富民强村路,平均1头育肥牛出栏时毛重达到1300多斤,能卖出2万多元的好价钱。

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牧民曹扎娃老人的家位于毛乌素沙地边缘,上个世纪50年代末他就开始种树治沙,到今年已经是60多个年头了。几十年来,曹扎娃在沙丘上栽活的2000多亩树苗,已经绵延数里,蔚然成林。昔日的“沙进人退”变成了如今的“绿进沙退”,老人为改变家乡生态环境全力种树的精神,对村民们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我们这里曾经土地贫瘠、风沙蔽日。可你看现在,同样是这片草原,却是绿草如茵,这碧绿的草场现在成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城川镇党委书记尤建庆说。

农区扭秧歌、牧区拉二胡……每逢佳节,城川镇多形式举办活动,丰富了各族农牧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释放“特色优势”实践红利。“今年开展的各种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我都参加了,这些活动形式和群众靠得比较近,和老百姓贴心,大家看着都开心,这就是最好的家。”家住城川社区的曹春宏说。

在糜地梁嘎查的党群服务中心,茶话室、活动室、红色影院、文明超市等文化设施应有尽有,传统文化、科普常识、红色故事等知识把文化长廊占得满满的。趁着冬闲,牧民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一起来到文化活动室消遣休闲。“自从嘎查里有了红色影院,嘎查的文化活动室就热闹多了。”嘎查党支部书记贺文涛笑着说,“每天来看书的、看电影的、扭秧歌的都夸我们嘎查文化活动室建好了。”

城川镇加大农村文化优化升级力度,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让文化与旅游、绿色农牧业发展深度交融。呼和陶勒盖嘎查的新风尚宴会厅,通过开展“草原那达慕”“牧人的一天”等活动,实现了嘎查集体经济每年增收6万元,同步辐射带动周边10多户农牧户发展牧家乐,进一步拓宽农牧户增收渠道;苏坝海子村则依托城川红色拓展基地,打造“十里长廊”和“一锅饭”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组建1支红色志愿服务队,将开展红色研学活动纳入志愿服务项目,先后服务外来游客和培训学员6000余人次,开展“重温长征路”“埋锅造饭”等活动100余次,为集体经济增收10万多元,带动周边20多户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

红色游、乡村游、特色游等旅游产业,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川镇农牧民自发组建的各类民间文化团体达10多个近300多人,发展的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近40多户,从业人员近300人。这些红色文化产业不仅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农牧民的综合文化素养,更让农牧民拓宽了增收渠道,鼓起了腰包。(记者 王玉琢 实习生 郭建兵)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