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十四五” 用民政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访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高建华

2020年12月13日09:06  来源:内蒙古日报
 

  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高建华

  在呼和浩特市东郊恒康安养院,老人们安享晚年,幸福满满。 (图片由自治区民政厅提供)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十四五”期间,自治区民政厅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围绕这一主题记者采访了自治区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建华。

  记者:“十四五”新征程,内蒙古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高建华:“十四五”时期,内蒙古民政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内蒙古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民生服务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守住守好基本民生底线,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引领促进全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记者:“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在推进基本民生保障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高建华:“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进一步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提高保障水平,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一方面,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健全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分类明确救助准入条件,制定针对性救助措施;推进社会救助由依申请受理向基层及时主动发现、部门协同、信息共享、慈善衔接转变,实现困难群众需求的综合研判和快速响应;全面落实“先行救助”“分级审批”“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规定,从方便困难群众申请的现实需要,打破户籍限制,畅通线上和移动终端申请救助渠道和信息核对,实施社会救助跨区申请、一网通办制度,增强救助的时效性。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加大对困难群众救助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基层社会救助工作力量,全面推进村(嘎查)级设立社会救助协理员,救助对象较多的村(嘎查、社区)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在街道(乡镇、苏木)以社会化方式建立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站(点)。不断创新社会救助方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提升救助保障的针对性和精准度。

  记者:“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高建华:“十四五”期间,为推动内蒙古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自治区民政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一是科学布局城乡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智慧社区建设试点。积极补齐城镇社区尤其是老旧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现城镇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社区建设,以农村牧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其他特殊困难群体的照料、帮扶等为重点,提升农村牧区社区服务水平。二是加大力度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积极引导社会组织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深化社会组织审批监管改革,加快社会组织地方性政策法规配套步伐,细化社会组织直接登记范围,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完善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和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优惠政策,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三是适应人口跨区域、跨地域流动以及人户分离、人地分离等新情况,积极探索开展婚姻登记异地办理业务,健全完善婚姻登记便民服务体系。四是持续推进殡葬改革,推动存量殡葬设施有序整合和跨地区利用。加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力度,逐步扩大惠民殡葬减免范围,增加服务项目,提高保障标准。五是进一步健全党领导行政区划工作的体制机制,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合理调整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加快构建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区划地名数据资源共享体系,探索创新界线管护手段和载体,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在推进养老服务发展方面有哪些规划?

  高建华:“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契机,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建设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让老年人住在自家,乐在社区。到2022年,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达到100%。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未达到规划要求的,通过购置、置换等方式配齐。加快补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短板,完善标准体系,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便捷性,逐步提高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服务覆盖率。到2022年,各地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大于90%,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普遍建立,“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基本建成。其次,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完善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加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农村建立互助幸福院、助老院等让农村老年人安度晚年生活。第三,扶持引导养老机构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加快护理型床位或设施建设,到2022年,全区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同时,积极完善特殊困难失能老年人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政策,到2022年,全区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全部实行集中供养。(记者 杨婷)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