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精准棋 打主动仗 守塞外城 写时代卷

——内蒙古派驻林西县脱贫攻坚工作总队散记

2020年12月02日11:25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郑剑虹的家在呼和浩特市,可从2019年2月,她却常年住在千里之外的赤峰市林西县,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组织领导,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向57个国贫、区贫旗县,分别派驻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内蒙古妇联副主席郑剑虹被派驻到赤峰市林西县,任脱贫攻坚工作总队总队长。

两年来,她带领总队走遍了林西县。“我和工作总队的成员喜欢到村里转转,事先不和乡镇、村干部打招呼,经常是村部的人发微信朋友圈,乡镇领导才知道我们到了村里了。这样才能了解到贫困户的真实情况,达到我们的目的。我也很愿意在乡间行走,感受老百姓日常的田园生活。以前我是个不太爱唠家常的人,现在见着老百姓,比以前能说多了,你要让群众信任你,牵手拉话是基本功。”郑剑虹笑着说。

林西县,198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内蒙古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区之一。从2014年第一次建档立卡识别贫困人口,到2018年7月25日顺利通过国家专项评估检查,林西县只用了短短4年多时间,就啃下了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成为全区第一个实现“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工作队不是来挑毛病的,而是要扑下身子实干的!”

入冬的林西,冰天雪地,冷风刺骨,即使再恶劣的天气也阻挡不了总队前进的步伐。队长郑剑虹总是身着一身朴素衣装,带着总队成员穿梭在乡镇、村组间。

“多往深度贫困村走、多与贫困户见面、多与扶贫一线干部交流,这是总队的工作宗旨,也是我们必须严格做到的。”副总队长张国厚坚定地说。

笔者了解到,林西县脱贫摘帽后,总队继续守好阵地不松劲,强化“走访调研、明察暗访、入户核查、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督导推进”力度,足迹访遍全县104个行政村、645个自然村。先后对全县驻村工作队进行了31轮全覆盖督查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督查。

通过精准排查,共发现相关问题986余项,提出整改建议1052余条,目前,林西县近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项扶贫政策应享尽享,收入稳定增长,吃穿不愁,饮水、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

“以前怕他们来,现在盼他们来,因为只要他们来,就能解决不少难题。”十二吐乡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向成说。

2019年以来,总队共向林西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9个乡镇、101个有贫困人口的村反馈督导意见153份。“工作总队在林西县开展工作以来,讲政治、顾大局,谋工作、有思路,抓工作、出真力,成效明显。督查督导队员在工作中敢于直面问题,讲真话、揭盖子,提建议、重实效,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保证脱贫人口不返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县里对总队的工作赞赏有加。

驻村干部殷维生说:“总队非常关心我们的生活,给我们买了水杯、文件包、毛巾,还配备了便携式移动马桶,解决了我们夜间驻村生活的不便,感到特别温暖,工作起来也有劲儿。”

将贫困人口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

“收尾工作更关键,要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完善水、电、路、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在京蒙帮扶项目林西县东山生态扶贫产业园的育苗工厂建设现场,总队成员正和当地负责部门一起查看建设进度。工厂建成后,每年为全县及周边旗县区提供优质种苗1000万株以上,新增就业200人以上,将成为林西县设施农业最主要的育苗基地。“在产业园建设中,工作队倾注了大量精力,经常来指导协调工作,在前景规划上出了不少好点子。”负责园区建设的李志华说。

农民要致富,产业是支柱。“南果、中菜、北牛、全县药”是林西县四大主导产业,工作总队精心制作了《林西县脱贫攻坚产业带贫减贫地图》,促进产业发展,将贫困人口紧紧吸附在产业链上,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扶持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走进新林镇七一村养牛大户于丹丹的养殖区,400多头大大小小、膘肥体壮的肉牛,在宽敞的新牛棚里惬意地享受着阳光。看到工作总队又来了,于丹丹高兴地说:“今年政府光厂棚建设和养牛补贴就给我节省了62万,农业银行还帮我协调贷款,今年收入能上150万元。”新林镇按照“建园区、抓大户、带农户”的思路,全力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让更多百姓使出“牛劲”奔小康。

八一村小营子妇联主席王艳霞常年带领村里的妇女剪蘑菇根,自己也种了6个大棚,她对笔者说:“蘑菇是我们村的主导产业,一年一茬,最多时得有150多个妇女剪,老板一天一结账,一箱5块钱,手快的一天挣一百多,都是留在村里六七十岁的妇女,平时种地、干家务还啥也不耽误。”

“你养牛来我种果,各有千秋展自我。多方神仙来帮忙,还怕收入没结果?”在新城子镇内蒙野果基地,果农王儒合的15亩盛果园迎来大丰收,年收入实现6万元,高兴之余总是哼着自编小调品味着富足的新生活。

“六小产业”成群众增收“聚宝盆”

“别看我家院子小,带来的收入真不少。”林西镇河沿村王桂芹谈到自家小院的收入,高兴地合不拢嘴。

为帮助群众实现“户户门前有风景、家家庭院出效益”的目标,总队以保障贫困人口持续增收为着力点,积极协助林西县委、政府,在庭院经济框架内规划实施一系列短、平、快的“六小产业”,为脱贫产业实现补充和延伸。

小产业项目精准到户,总队通过入户调研座谈,督促指导乡镇村干部因户因人施策,点对点精准实施,并把“小产业”与县域特色产业、乡镇主导产业挂钩,推动“小产业”与“主导产业”长短结合、融合发展。2018年以来,林西县共投入资金2400余万元,扶持发展以林西畜禽为主的“小养殖”项目6230户,内蒙古野果为主的“小果园”项目537户,绿色菜蔬为主的“小田园”项目1559户,林西杂粮食品为主的“小买卖”项目72户,手工产品为主的“小作坊”项目112户,小商品网络直销的“小电商”2户,全县有近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相关产业,实现家庭经济多样化、特色化,最终让方寸地变成群众增收“聚宝盆”。

为带动大营子乡东升村“小菜园”发展,有效解决该村2.6万亩蔬菜“仓储、质检、销售”短板问题,总队积极向自治区、市总工会协调资金80万元,建设了冷棚蔬菜保鲜库,叶菜的种植将带动百余户贫困户年均增收5000至8000元。

十二吐乡把西红柿卖到了全国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十二吐乡达康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武臣依靠乡里的蔬菜交易市场,成为林西县最大的西红柿供应商,一天销售30万斤,发往上海、江苏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他说:“以前客商来拉货,同时还拉着人来挑拣、包装,人工花费很大。现在,我们合作社有个46名妇女组成的服务队,随时能满足客商的需求。”服务队成员孙艳艳告诉笔者:“西红柿上市大概在正月十五前后,我们有半年的业务繁忙期,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挣四五百元。”

为贫困妇女撑起一片天

“郑主席来了,快坐。您看,这是我最近学的编织新花样,您瞧还中不?”大井镇中兴村的代云平看到老熟人的到来非常欢喜。

近两年,总队充分发挥自治区妇联派驻单位优势,结合大井镇玉米种植面积广的实际,鼓励全镇妇女利用玉米皮“编织”新生活。

2019年以来,总队先后向区、市妇联争取资金61万元,组织贫困妇女开展技术培训,建立巧妇人手工艺品等三个专业合作社和“布丝瑰”基地,成立了内蒙古首家“林西县巾帼玉米皮工艺美术中心”,把有兴趣爱好的贫困妇女组织起来,抱团发展。目前,累计举办培训班58期,实现销售收入13.5万元。今年,项目又得到京蒙帮扶7万元资金支持。

大井镇东方红村妇女们用玉米皮编制工艺品

代云平今年储存了10麻袋玉米皮,她高兴地说:“过去这玩意儿都烧火了,没想到现在从地头搬到了炕头,成了没成本的来钱道儿。”

走进大井镇玉米皮手工制作精品展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玉米皮作品让人耳目一新,《梅兰竹菊》《春色满园》《大展宏图》等玉米皮贴画,花瓶、凉席、储物筐等玉米皮编织品,公文包、鼠标垫等文创产品应有尽有,价格从几元到上万元不等。“过去,我家5亩玉米地一年纯收入多说也就3000多元,而通过作玉米皮贴画去年一年就收入一万多元,一起干的姐妹们收入平均也达到6000至7000元。”大井镇东方红村玉米皮工艺品技术骨干吕海萍说。

如今,在总队帮扶助推下,大井镇正向着打造“林西县玉米皮工艺美术镇”的目标扎实迈进,“说实话,玉米皮手工制作这个事我是下了功夫的,原材料家家户户都有,天然环保,变废为宝。妇女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增收,还能照顾老人小孩。我还带着玉米皮贴画带头人去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考察学习,激发她们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她们得实惠普受惠。”郑剑虹说。

在一次妇女玉米皮手工艺制品调研中,官地镇两颗树村妇联主席刘建玉加了郑剑虹的微信。之后,她经常把村里开展妇女工作的情况发给郑剑虹。她说:“郑剑虹是自治区党委派下来的总队长,也是自治区妇联副主席,在我心中,她就是我们妇女的‘娘家人’,有啥心里话也敢和她唠,她也经常在微信和我互动。”

郑剑虹说:“刘建玉主席本身就是个能人,这样的基层妇联主席才能带动更多的妇女发家致富,我也通过她能够更多了解基层妇女的真实情况。”

工作队推动县妇联在两个规模较大的移民搬迁新村建立了妇女之家,并经常开展活动。针对部分基层妇联主席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积极协调自治区妇女干部学校送课到县,举办了“林西县基层妇联干部能力提升班”。

郑剑虹说:“内蒙古妇联给林西县很多资金、项目的支持,胡达古拉主席几次来林西调研指导,多次和我说妇联全力支持我的工作,让我全脱产专心工作总队的事情。”

如今,林西县早已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也是内蒙古首个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林西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工作总队联络员、赤峰市推进组组长赵金国说:“既然组织选中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听从派遣,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能打敢拼。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派遣的扶贫工作队,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事关党和政府在干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必须拿出过硬的本领和作风,给基层干部群众做表率。”

笔者在林西县官地镇和十二吐乡采访时,官地镇党委书记李晓强和十二吐乡乡长王建莹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两年来,工作总队多次来我们这儿调研指导工作,我们也几次留他们在我们乡镇吃顿便饭,竟一次也没有答应。”

“齐心同所愿,捷报随春来。”经过共同努力,林西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林西模式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大营子乡老君沟村安置区被国家命名为“十三五”美丽搬迁安置区,十二吐乡西山根村搬迁户兰国利被评为“十三五”励志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王永钦 王海英)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