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土默特左旗: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齐浩男 实习生曹霞

2020年11月26日11:12  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生活有了保障,日子也有了奔头。”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善岱村村民王丽霞一边摘蘑菇一边高兴地说。

这是土默特左旗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小小的蘑菇看起来不起眼,可撑起了贫困群众的致富梦。在土默特左旗像王丽霞一样富起来的贫困群众,靠的就是“党支部引领、集体经济带动、党员示范、贫困户参与”的发展模式。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土默特左旗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累计投入各级扶贫资金1.6亿余元,先后扶持发展培育了“毕克齐果蔬”“口肯板香瓜”“善岱蘑菇”“北园黑小麦”“恰台基大米”等多个特色产业品牌;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依托伊利龙头企业,大力实施“伊起小康”脱贫攻坚项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贫困群众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入产业链,全旗29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有力推动脱贫攻坚由“兜底”扶贫向“产业”脱贫的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土默特左旗持续高位推进实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扶贫小额信贷、农村危房改造、综合保障、农村安全饮水和防止返贫致贫等优惠政策,最终系统内5022户11216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2个自治区级贫困村、34个市级贫困村全部出列,全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小蘑菇”也能做成“大产业”

善岱村地处土默川平原,这里土地盐碱化严重,农民单一靠种地往往挣不了多少钱。从2018年开始,善岱镇党委政府结合村情实际,确定把蘑菇产业作为善岱村扶贫产业项目,利用扶贫资金,采取“政府+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形成“政府引领、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基地支持、贫困户参与”的五位一体产业扶贫体系,用蘑菇大棚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适合贫困户的产业扶贫之路,充分让贫困户以参与产业劳动和分红的方式增加收入。

工人搬运菌棒。齐浩男 摄

走进菌棒生产车间,一阵淡淡的清香迎面而来,工棚内数名工人正在制作和搬运菌棒,装料、封口、搬运,动作麻利的工人们配合十分默契,温暖的大棚里,每一个工人的额头上都沁出了晶莹的汗珠,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因为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村里建起了蘑菇大棚,我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在这儿,我们参与专业培训,交流学习经验,学到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家庭收入,一举两得。”善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史果生说。

“2018年我们建设了蘑菇大棚39栋,2019年正式投产,当年纯收入就将近80万元,每个棚的收益达20000元。”善岱村党委书记李跃卿骄傲的介绍。

农民展示晒干的蘑菇。杨鑫 摄

下一步善岱村将以食用菌产业为依托,确定“生产基地+产品仓储物流+精深加工”三位一体的发展方向,打造集食用菌生产、加工、包装、冷藏、销售为一体的善岱村蘑菇大市场,在呼市、包头和河南市场之间搭建一个完善的蘑菇交易服务平台,为土默特左旗蘑菇提供市场化、规范化、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为拓宽农民致富途径,巩固脱贫成效,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土默特左旗还鼓励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庭院经济。2018年至今,全旗累计投入资金180万元扶持1807户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为贫困户种植果树苗6902株,发放小鸡18753只,鸡笼232个,鸡饲料2338袋,发放猪仔33头、发放基础母羊365只。

塔布赛乡北园子村58岁的村民刘德安因车祸暂时丧失了劳动力,家中还有在校就读的学生,日子过得很是拮据。2016年,刘德安一家四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的帮助下,女儿的学费和自己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解决,夫妻二人也被聘为村内保洁员,生活逐渐摆脱了贫困,于2016年底正式脱贫。

在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鼓励下,刘德安开始发展庭院经济,进行蔬菜果树种植。针对他有发展养猪的意愿,2017年各级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提供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同时根据养殖规模,又为其协调贷款5万元建起了养猪场。

刘德安家的小院儿。齐浩男 摄

2019年,刘德安的家庭院经济搞得有声有色,还初具规模,生猪年存栏50余头,出栏率达到70%,年收入达到7万余元,成为了全旗的脱贫示范户,彻底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之前我们的收入全靠种地打工,一年顶多赚个两万多元,女儿们上学还得靠助学贷款。开始养猪以后,2018年4月份还经历了一场火灾,烧死了十几个猪。但是乡里不仅鼓励我们继续发展养猪产业,还帮我们争取了无息贷款5万元,我们才能接着养猪,后来又种了9亩地的玉米。现在生活也是越来越好了,我们现在一年能赚5万多元。” 刘德安的妻子王素琼高兴地介绍。

龙头产业精准扶贫助力 “伊起小康”

自2006年,伊利就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政府签约,宣布双方结成永久战略联盟合作伙伴,努力和旗委、政府合作,将土默特左旗打造成为中国奶源旗舰基地的同时,从多个层面对土默特左旗实施扶贫举措,通过一系列的精准扶贫项目,努力提升区域内的产业状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地区达成小康目标。

察素齐镇大阳村作为伊利集团党委10个党支部与土默特左旗10个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的试点村之一,2019年种植的3万余吨青贮玉米全部由伊利公司予以收购,仅此一项,带动村民每亩土地收入增加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6万余元。

伊利健康谷的挤奶车间。齐浩男 摄

伊利在土默特左旗境内倾力打造的“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项目建成后,仅核心启动区预计就将带动至少2400亿元的产业链经济贡献值,提供直接就业岗位约6万个。

在此基础上,伊利还利用自身产业优势,在土默特左旗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从2020年开始,伊利在土默特左旗实施肉牛代养项目,结合土默特左旗贫困户产业发展需求,每年分期分批为贫困户提供1000头肉牛牛犊,并按照500元/头的标准给予补贴。待贫困户养殖肉牛具备出栏条件后,由伊利按照市场价进行回购,预计收益2000元/头。

“百日攻坚”尖刀班,向贫困“亮剑冲锋”

为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全面拓展充实工作力量,土默特左旗从相关行业部门抽调16名业务骨干,于3月27日成立了土默特左旗扶贫“百日攻坚”尖刀班,主要负责推进样板乡镇村创建、问题整改和各类脱贫攻坚典型宣传工作。

按照人员专业、岗位以及特长特点,“尖刀班”成员合理分工,密切协作,专业突击,充分发挥“尖刀利剑”作用,专啃脱贫领域“硬骨头”。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四不摘”等指标,以问题为导向,紧扣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用水安全、挂点单位帮扶成效等方面,以户脱贫、村出列、上级督查反馈的问题整改任务清单为重点,尖刀班狠抓落实、认真解决群众满意度不高、政策宣传不够、问题解决不及时等问题,把“落下的抢回来,弱项的补完整”,确保每一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2020年,27岁的陈慕菲被抽调至土默特左旗“脱贫攻坚”尖刀班典型引领宣传报道组,为这支队伍注入了新鲜力量,新闻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她有着丰富的基层稿件采写能力,加之在旗委神经中枢部门工作的她对全旗的重大信息有着极其敏锐的感知度。

“我就是爱死磕,宣传报道的稿子是要有温度、有内容的,脱贫一线的故事每日都在上演,如果我采写的故事和撰写的经验材料不能真实展现这个战场的感人、奋进,那我真的没法交代啊。”正如这个较真的小姑娘所说,她真的在用专业诠释“尖刀班”的精神。

翻看陈慕菲的文稿,一幅幅展示土默川乡村新貌的图片和一个个记录脱贫攻坚历程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无我”和贫困群众的“追求”,以及一个90后的年轻人对于脱贫攻坚的深刻理解和参与见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坚定决心及坚实行动。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