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人养一方水土

2020年11月13日09:54  来源:通辽日报
 

  稻田养蟹成为增收新渠道 。记者 张启民 摄

  奔流不息的老哈河。记者 张启民 摄

  河流承载着记忆,河流里流淌着故事。

  “老哈河水长又长,岸边的骏马拖着缰,美丽的姑娘诺恩吉雅,出嫁到遥远的地方……”站在老哈河畔,脑海里会不由自主地响起科尔沁民歌《诺恩吉雅》悠扬的旋律,对诺恩吉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心向往之。

  《诺恩吉雅》是奈曼旗民间流传的一首科尔沁民歌,歌中描述了美丽善良的蒙古族姑娘诺恩吉雅远嫁他乡的凄婉故事,展示了古老草原悠远的历史与独特风俗民情。

  来到奈曼旗境内老哈河一带明仁苏木博尔梯村,找到听说过诺恩吉雅故事的老人——82岁的赵玉英,老人说听自己的老伴提起过:诺恩吉雅出生在奈曼旗八仙筒镇马蹄筒苏木太平庄村,之后随父母到博尔梯村生活,随后远嫁他乡……

  潺潺的老哈河水带着诺恩吉雅的故事汇入西辽河,所经之处传唱着这位美丽姑娘的故事,承载着科尔沁草原的记忆。

  1857年夏天,在充满蒙古族婚俗气氛的送亲迎娶仪式中,17岁的诺恩吉雅远嫁到昭乌达盟的翁牛特乌丹。

  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诺恩吉雅需要绕行奈曼旗大沁他拉北面的浩瀚沙漠,取道八仙筒、平安地、苇莲苏一带,渡过辽阔的老哈河后,还要穿越泥泞的沼泽地,勒勒车绕行需要月余才能到达婆家。

  今天,诺恩吉雅的故事依旧在传唱,不同的是,故事发生地早已变了模样。

  “现在咱们走的这条路过去都是河水,想从奈曼到开鲁得坐船。”奈曼旗委宣传部干部侯显峰说,“我姥姥家就在老哈河这一带,过去老人们都管老哈河叫‘老河’,这一带居住的人都自称是‘老河沿子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奈曼人,侯显峰讲起他记忆中的老哈河时绘声绘色,他说,对这条河的记忆很深。

  星移斗转,几十年过去了,老哈河“瘦”了,一些原本被河水滋润的土地裸露出来,经不起风沙和干旱的考验,变成了贫瘠的荒地。

  “原来这7000亩地全是荒地!”在明仁苏木永安村“精准治沙”项目区里,明仁苏木副苏木达陈雪飞描述着这片土地2018年以前的样子:这片被遗忘的土地沙化程度逐年加重,周围的环境也受到“牵连”,永安村被恶性循环的圈套住……

  “再这么下去,耕地都得被沙子吞没!”村民意识到,只有人进、沙才能退——2018年,该村整合全村108户445口人无立木林地7000余亩,建设“精准治沙”项目区,确定以元宝枫为主体、套栽龙牙楤木的治沙思路,村里成立“奈曼旗仁安拓成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长春市的公司签订造林经营管护协议,在达到国家验收标准后交付村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项目区所有造林成果归林地户所有。

  “我们这可不仅仅是治沙项目区,还是村里致富增收的主力项目呢。”陈雪飞伸出手指,逐项计算:元宝枫是景观树,本身经济价值很高,它的籽还可以压榨高端食用油,这是一项收入;套栽的龙牙楤木不但是好吃的野菜,还有药用价值,在市场上很抢手,涉及林地户人均年可增收2.7万元;项目区管护需要大量劳动力,本村和周边地区村民可以就近务工,人均每日务工收入在130元左右,仅这一项就可实现群众增收78万元以上;村里建了两个保鲜库,可以通过提供冷藏等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以上,还可以确保龙牙楤木食用顶芽长期贮存,提高市场销售价格。

  “按照预期发展的话,这个项目实际给村里带来的经济效益我都不敢想!”永安村副书记程艳龙说话时笑容挂在脸上,“这才两年时间,你们看,这荒地几乎看不到沙土了,等再过几年,那就是满眼的绿色了……”到那时,老哈河沿岸景色应该会比诺恩吉雅出嫁时更美。

  走在平坦的乡间公路上,树木的绿色和庄稼的金色交织出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画卷。

  来到奈曼旗苇莲苏乡,乡村画卷上又多了一抹鲜艳的红色。2020年,该乡仅处在盛果期的鸡心果就有2500亩。每年9月,满树红彤彤的鸡心果让人垂涎欲滴。

  鸡心果市场认可度高,但保存、运输难度大一直以来制约着鸡心果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积极与企业联手,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建设大型专业果品保鲜库,该库2020年9月投入使用,可储存果品100万斤。“我们这个项目每年给乡里的贫困户分红28万元,而且我们是提前分红,目前已经分红两次——2019年和2020年的分红总计56万元,已经发放到各村。”据果品保鲜库负责人、鸡心果种植带头人张海彬介绍,听说要建果品保鲜库,乡里的鸡心果种植户又增加了不少。“其他乡镇也有种鸡心果的,但是果子的口感没有我们这的好,因为我们就在河边,有河水滋养的果子自然味道更好!”2013年就开始种植鸡心果的张海彬是远近闻名的鸡心果种植专家,他认为当地鸡心果走俏市场要归功于老哈河。

  受益于老哈河的不只有鸡心果种植户。来到奈曼旗苇莲苏乡东奈村时已是黄昏时分,连片的稻田里,麦穗在夕阳中随风起舞,稻田里的螃蟹开始成群结队地出来“散步”了。“等天彻底黑了,拿手电一照,螃蟹就都出来了。”稻田的主人郭会治是东奈村绿色水稻种植基地的负责人,也是村里“第一个养螃蟹的人”。

  2019年,老郭买了400斤螃蟹苗,在自家的30亩稻田里试养,当年的稻田蟹就卖了1.5万元。“今年我们扩大了养殖规模,在200亩地里投放了3000多斤蟹苗,现在螃蟹都满黄儿了,中秋节前就能上市。”老郭边介绍边疏通稻田里的排水口,看着河水汩汩流出,老郭补充道:“这老(哈)河水,养人!明年我要带动更多村民养殖稻田蟹,大伙儿一起增收。”

  站在稻田边,看着老哈河水缓缓流过,耳边又响起《诺恩吉雅》的旋律,脑海里浮现的不再是诺恩吉雅出嫁时的场景,而是老哈河沿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繁荣图景。(记者 贾雪)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