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脱贫群众迈开大步奔小康

2020年10月16日09:38  来源:内蒙古日报
 

王元地村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美丽乡村吸引市民前来消费。石历增 摄

乌达区议事协商机制让扶贫工作开展得更快更准。郝飚 摄

入户宣传扶贫政策。郝飚 摄

村卫生室让村民实现小病不出村。郝飚 摄

乡村游日渐火爆。郝飚 摄

海勃湾区新丰村黄芪种植助力村民脱贫致富。赵永强 摄

葡萄产业带领农区居民增收致富。郝飚 摄

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郝飚 摄

“乌海市率先实现全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2018年底,一则关于脱贫攻坚的消息让乌海市干部群众为之振奋,此后,乌海市的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提升阶段。今年以来,立足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目标,乌海市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持续聚焦精准,积极推进扶贫措施、扶贫政策落实落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饮水安全等短板得到稳步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可持续增收能力不断增强,乌海市的贫困人口正和全国人民一道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压实责任 汇聚攻坚合力

2016年,来自乌达区纪委监委的刘海兵被下派到乌达区乌兰淖尔镇泽园社区,成为了第一书记。初到这里,如何带领村民尽早脱贫致富成了刘海兵的心头大事。为找准路子,刘海兵积极带领社区“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帮扶单位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了解实际情况,并分析各户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确立了种植养殖业和特色农业种植为主的脱贫致富路子。在刘海兵的协调下,2018年,泽园社区成立了美泽农业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流转社区700多亩土地,规模化种植糖玉米、籽葫芦,帮助40户农区居民年稳定增收2000多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近年来,该市建立《乌海市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职责工作机制》,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落实责任,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遍访活动的重点,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带着问题访、瞄着问题去。19名厅级领导走访全市19个村、涉农社区开展包联工作。19个市直部门主动对接包联村,帮助帮扶政策和措施精准落实。450名市区两级帮扶干部通过走访贫困户,认真倾听帮扶对象的诉求,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销售滞销农产品。这些干部通过到村、到户、到人结对帮扶的形式,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

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底线性任务,承载着民生期待。为此,乌海市精准发力,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均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农区饮水质量达到自治区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标准;为享受政策的贫困户全额补贴缴纳城乡居民医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88%;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签约率、服务率均达100%;全市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保障率达到100%;按期完成了70户“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任务……这一串串的数字背后,反映着乌海市脱贫攻坚步履铿锵,也检验着乌海市脱贫的质量和成色。

产业扶贫 变输血为造血

海南区赛汗乌素村贫困户周二来和妻子由于患慢性病,医药费支出巨大,生活艰难。在政府和企业的帮助下,他把家里的3亩土地流转给村企阳光田宇公司,自己还在公司打工兼做巡逻员。“相比种地的活儿,巡逻员的工作轻松多了,一个月还能挣2600元的工资。”周二来说,“一边享受着政府的好政策,一边在企业打工,日子过得特别舒心。”

在海南区,农业龙头企业阳光田宇公司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与赛汗乌素等6个自然村的300余户村民签订了合同,带动村民种植葡萄1万亩。同时公司根据每个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给他们安排强度合适、时间合理的工作,帮助他们增收致富。

多年来,乌海市将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打出一套产业帮扶“组合拳”,帮助贫困户彻底拔掉穷根。通过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乌海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围绕葡萄种植、光伏农业等特色产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扶贫模式,通过发展产业、就业创业、资产收益等方式实现产业扶贫。如今在乌海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02户471人中,196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自主发展、务工就业、龙头带动等方式,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增收脱贫;152名弱劳动能力贫困人口,采取新型经营主体和集体经济带动、公益岗位就业、庭院经济、生产托管等方式帮扶脱贫;76名无劳动能力和47名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则通过资产托管、入股分红等方式稳定其脱贫成果。

同时,乌海市还强化技术服务指导,有效防控了产业发展风险。目前,该市拥有产业发展指导员48名,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成员31名,科技人员和种养能手比例从48%提升至67%。

智志双扶 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近年来,以“我脱贫、我光荣,我奋斗、我幸福”为主题,乌海市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扶贫“十进村”系列活动,为农区百姓送去了接地气的精神食粮,大大补齐了困难群众的“精神短板”和“技能短板”,不断增强农区居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乌海市成立了由市委党校理论专家以及熟悉政策、了解工作的脱贫干部组成“草原学习轻骑兵”脱贫攻坚宣讲小分队,经常性深入各村开展扶贫政策宣讲。对行动不便、不适合集中宣讲的贫困群众采取“入户送学”形式进行宣讲。同时制作推送脱贫主题微视频、H5等网络宣传品,将脱贫攻坚最新政策、知识推送到网上“学习讲堂”,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海南区曙光村建档立卡户徐风义,身残志不残,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扶持下,不仅做起了化肥、种子销售,还加入志愿组织,积极宣传党的政策,扶助他人。在他带动下,很多贫困户也转变了“等靠要”的观念,激发出脱贫的内生动力。

结合新时代农区居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乌海市在全市农区社区广泛开展“十星家庭”评选活动。在农区深入开展全市“脱贫之星”、农区十星家庭示范户、诚信村、诚信户等评选活动,一批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乡贤人物、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成为村里的明星,受到群众追捧。通过挖掘选树示范带动性强、群众认可度高的身边榜样,使广大农区居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乌海市还在全市13个村均成立了村民议事小组、红白理事会,对低保评议、红白事等事务进行集体评议。红白理事会由老村干、老党员、村民中的长辈等组成,这不仅减轻了村民负担,而且有效革除陈规陋习,促进乡村文明正气。为建立脱贫正向激励机制,全市还设立8家扶贫扶志“契约化、积分制”爱心超市,通过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扶贫、扶志契约书,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劳动和积极表现进行物质奖励……通过一系列举措,正面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消除“等靠要”的不良思想,鼓励群众通过奋斗创造幸福生活,树立新民风,营造了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郝飚)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