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藏小镇”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0年10月08日19:36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数千年前,历史的轮回不偏不倚选中这里,孕育出了中国北方地区原始社会末期最发达的古代文化——朱开沟文化;

数百年前,以挖出的第一铲煤炭为标志,这里先后吸引了50多家煤矿企业,成为黑金丰腴的工业矿区;

数十年前,露天矿开采初始,就坚持边开发边治理,采得乌金归、留住青山在,将荒山变良田还与百姓;

……

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的“宝藏”绝不仅仅是黑色,绿色山川丘陵、蓝色企业厂房、红色革命文化、特色文物遗址,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彩色……如何用这些“宝藏”解决一个资源型小镇的“成长的烦恼”?纳林陶亥镇锁定高质量发展,从依煤而兴到多元并进,如今,这座“宝藏小镇”聚集的“宝”,不仅是绿水青山、宜人环境、生态产业,还有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发展新动能。资源是“内涵”,山水是 “颜值”,人文是 “气质”,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历史遗址化身“文化聚宝盆”

——围绕“一圈三景点”打造文博小镇

朱开沟遗址展览陈列馆内,来自呼和浩特的李超一家正兴致勃勃地欣赏馆藏文物。“听说这些好东西有的已沉睡了四千多年。我们运气好,有幸能在新建的陈列馆看到它们。”李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专门驱车来此参观。纳林陶亥镇的朱开沟村,曾经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村庄,却在中国历史的长卷添上了厚重深沉的一笔。1984年,考古学家发掘出了距今4000年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并以朱开沟命名了考古学文化——“朱开沟文化”。

伸手一摸就是“龙山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这是纳林陶亥镇的生动写照。这里历史遗址“宝藏”富集,镇内有朱开沟遗址和战国秦长城遗址两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距今三百多年的陶亥召,有伊盟武工队农民协会委员会旧址……然而,纳林陶亥镇丰富的历史遗址资源长期面临一个尴尬——“有说头,没看头”,空守这个“聚宝盆”,却并没有挖到多少“金子”。

“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纳林陶亥镇可供挖掘、提炼和表达的文化旅游元素十分丰富,我们要打好‘历史文化’牌,要用足用好人文宝贝,保护历史文脉,深度挖掘人文资源,把文化元素植入景区景点、融入城市街区、嵌入美丽乡村,切实推动以地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文博综合带,把纳林陶亥镇打造成文博小镇。”循着全镇文旅产业发展蓝图,我们看到,近年来,纳林陶亥镇“听诊把脉”、自我革新,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深入整合境内文化资源,把“历史记忆”和“文化体验”作为丰富“养料”,有力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特色发展。

发思古幽情,与先贤对话,启混沌之智,需要借助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纳林陶亥找准了文化底蕴与时代创新的结合点,通过VR、AR等技术,打造互动体验性强的展览博物馆,让历史文化遗迹进行“旅游表达”,通过“一圈三景点”将历史文化资源“明珠”串成展现纳林陶亥文旅的精美“项链”,一座积蓄文化底蕴的文博小镇跃然呈现。

依托历史遗址打造的朱开沟文化遗址和战国秦长城展厅内,下一步将结合文物元素推出更多文具、邮品、服饰等,活态表达历史文化,让游客把“文物”带回家。在前不久举办的2020年陶亥召文化庙会上,重点文物活态展示直接跟游客互动,再次将历史文化名片“送达”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遍地”博物馆,将是这座文博小镇独特的标签。未来,纳林陶亥将打造一条博物馆精品旅游线路,让一座座博物馆“活”起来。

工业矿区巧变“绿色样板区”

——文化融合助力打响“一地三名吃”品牌

纳林陶亥镇总会悄无声息地给游客很多惊喜,在一座占地仅1000平方米的特色展厅内,竟藏着国家、自治区、市级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业态——

从纳林陶亥特色展厅西门进入,暖暖的色调、生动的画面、古朴的道具、逼真的场景,传统工艺制作的炒米、纯手工豆面、本土孕育的阿吉尔玛山羊,小镇的特色饮食文化深入人心。在特色展厅的东面,一间间可参观的豆面生产车间内,村民们正在熟练地擀着豆面。去年以来,纳林陶亥特色展厅建成新庙豆面集中加工作坊8处,完成“新庙晶鑫豆面”商标注册,并由道劳岱村管理经营,成为村集体经济项目。在1号工作坊,道劳岱村村民王闰女正在和面,“这个豆面工作坊不仅增加了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还可以给我们提供打零工的地方,来这里干活步行五分钟就到了,很方便。”据统计,去年该项目年制作销售手工豆面10万余公斤,年净收益达120余万元。在豆面工作坊旁边,是阿吉尔玛山羊肉精品加工包装区,这里也是订单满满、供不应求。

为让游客爱上“非遗”,纳林陶亥镇创新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味道,于是我们看到非遗“变现”后,文旅产业带动现代农牧业,实现双丰收。

农业强不强,品牌响不响很重要。纳林陶亥镇突出品牌化,以建设“东部矿区绿色生态样板区”和“矿区绿色农牧业样板区”为目标,立足辖区“一河三川十二沟”以及丰富的矿井疏干水资源优势,204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32平方公里复垦区集中连片、集体所有的土地要素优势,紧紧依托新庙炒米、新庙豆面、阿吉尔玛山羊肉等本土特色品牌,以文旅产业助力,大力发展食品加工园区、牲畜屠宰场等多种项目业态,切实提升区域品牌特色影响水平,形成“一区域一特色”产业格局。截至目前,完成“新庙炒米”商标注册和加工厂项目选址,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建成新庙豆面集中加工作坊8处,完成“新庙晶鑫豆面”商标注册;以阿吉尔玛村为主的沿束会川一带阿吉尔玛山羊存栏近2万只,年出栏7000余只,年精品加工1000余只,年净收益达280余万元。

环境痛点成为“生态亮点产业焦点”

——“三篇文章”推动建成高质量发展生态产业带

满赖村村民罗青山说,小时候屋外就是青山绿水,所以父亲给他取名“青山”。但在2008年,因矿区开采,他的父亲带着家人搬到城里居住。如今,满来梁露天矿开采复垦后,将曾经整个采区沙地面积占72.75%的状况,改变为绿化面积占95%以上。现在他的家乡“移步换景处处绿”,父亲又回到村里养老。而罗青山也在满赖村汽车综合服务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收入4000元。他还承包了矿区复垦后归还给村里的土地,种起了30多亩经济林。“果树明年挂果,三年后到丰产期,好日子近在眼前了。”憧憬未来,喜笑颜开的罗青山不禁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段感言:“今天,这里美景如画、空气清新、生态复绿,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罗青山的经历印证了纳林陶亥镇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经过多年探索,纳林陶亥镇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治理的绿色发展道路,将昔日的“环境痛点”转化为今日的“生态亮点”和“产业焦点”。

——做“活”一篇水文章,通过利用丰富的矿井疏干水资源,在1.1万余亩采煤沉陷区、复垦区配套建设灌溉设施。

——做“宽”一篇绿文章。去年以来,纳林陶亥镇打响环境整治、超载超限、河道治理、抢栽抢种攻坚战。发展多了“紧箍咒”,农牧民会不会“守着宝地吃苦头”?纳林陶亥镇的回答写在发展规划中,在未来,纳林陶亥镇初步确定两个发展方向:一是在矿区复垦区和采空区种植以木瓜、苹果、桃树等为主的经济林,按规划还林集体,让企业自己经营、设施农业及观光旅游农业。另外,利用大面积的复垦区,引进光伏发电,推广光伏加农业项目,力争做到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

——做“深”一篇惠民文章。乌兰集团满来梁煤矿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己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始终,自2008年露天开采开始以来,复垦5775亩并归还于民。下一步,将推进生态产业化,通过制作沙棘饮料、沙棘醋等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不为追求利益,只希望通过沙棘转化产品带动就业。蒙泰集团满来梁煤矿启动实施了200亩采空区综合提升示范项目,通过平整土地、改良土壤、通电供水、修通道路等一系列措施,把具备种植条件的荒地开发成为优质耕地,在免费交由返乡农民耕种的同时,提供农业专业技术指导,并承诺回收土地上的全部产出。

“生活环境越来越好,早晚总喜欢出去转转,看看花花草草,心情很舒畅。呼吸新鲜空气,倾听清翠鸟鸣,真是惬意……”罗青山的父亲现在更加钟意这片故土。

行走在这座“宝藏小镇”,静观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相会,感受绿色蝶变风生水起,昔日的开采区,已然成为旅游“打卡地”,更是当地村民奔小康的生态“福地”,高质量发展已然迈出坚实步伐。(常娜)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