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自治旗林下掘金:小小赤松茸 绿色脱贫路

2020年09月02日15:16  
 

7月初的一个清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克一河镇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泽华“狂喜”地发现,他种植在落叶松林下的赤松茸菇露出了红红的小脑袋,像不知名的一种野花。那一刻,他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在他的眼里,从地里长出的不是蘑菇,而是闪烁的“金子”。

邵泽华是林区人中比较典型的硬汉,虽然已经58岁,但梦想依在。2016年,他到过福建、北京、辽宁和内蒙古通辽市考察学习赤松茸人工栽培技术,并带回了孢子菌种。2017年,他在实验室培养和驯化第一代赤松茸,2018年,他把制好的三级菌种带到扶贫点扎西村免费分给村民试种,但结果失败了,一个都没有长出来,可是邵泽华办公室的花盆里却长出来两个,这让他有了信心。2019年,他继续研究和驯化第二代孢子菌种,小规模试种长势较好。今年,他在一片落叶松林下种植了7亩地,获得了大丰收。

“天天采摘天天长,每天都有千儿百八斤的收获。”邵泽华面带笑容的说。

合作社的社员们人手不够用,邵泽华就找来了年龄偏大的社区老人、贫困户前来采摘。用工量最高可达20多人,每小时8元,多劳多得,帮助了暂时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不出镇也能“灵活就业”,有效保障贫困户稳定就业,实现脱贫增收致富的目标。

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腹地的鄂伦春自治旗,拥有林地434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5.8%。林业资源非常适宜菌类生长 。20世纪80年代开始,鄂伦春自治旗就开始人工种植木耳、滑子菇、猴头菇等菌类,小小食用菌摇身一变,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小金粒”。2015年4月1日,国家决定,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正式挂锯停斧,全面停止一切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此后,一根木材都不允许下山。种植食用菌主要原料的锯末也就成了“香饽饽”。

“赤松茸特别皮实,秸秆、稻糠、麦秸、玉米杆、玉米芯、豆秸、树叶、树枝、枯草、马粪、牛粪都是种植原料,而且今年种,明年还能出,只要把赤松茸孢子菌种的活性把控好,下种、管理和采收都非常简单,老的少的都能干。明年想多发动一些贫困户种植,我负责指导和收购,带动一大批贫困户摆脱贫困,这才是我最终的目标。”邵泽华滔滔不绝地说。

目前,合作社从一级菌菌种的提纯到二级菌、三级菌的培养,掌握了一整套的技术,产品已经销到沈阳、西安、山东等地。

“传统食用菌,像黑木耳干品市场价大概35元左右,赤松茸干品市场价160元左右,经济价值高。而且我还发现,黑土也是种植原料。去年有一块菌种洒落在黑土里,今年也长出了赤松茸。我掰开土块一看,白色菌丝长得老长,很有活性。我打算明年在黑土地里试种一下,如果成功了,那发展前景可不得了。根据今年的测算,除去原料和人工,一亩地纯利润可以达到万元以上。”邵泽华算起了经济账。

据了解,食用菌林下种植充分发挥了林地资源闲置、空气湿润、温度适宜、光照均匀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具有投资低、见效快、管理方式简单粗放等特点。种植原料以农作物秸秆及各种农林下脚料为主,可有效避免资源浪费和因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同时,种植后的培养料中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可直接还田,增加林地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促进树木生长,达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目的。(宋军营)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