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沧桑巨变,坚定“守望相助”——读《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

2020年09月02日15:26  来源:新华社
 

这里是诗与歌的高原。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呼伦贝尔大草原》……

这里是梦想与奇迹的沃土。从昨天的“轻工业皮毛匠,重工业钉马掌”,到今天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高铁一通,转换时空”。

这里是亮丽内蒙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七十三载艰苦奋斗,五十五个民族创造奇迹——昔日荒芜破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身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沧桑巨变,换了人间。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原副社长王占义组织编撰的《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记录了这段荣耀的历史。

1947年5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中华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开启了内蒙古发展的新纪元。

73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跨越发展,以举世瞩目的辉煌成绩,生动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以时间为轴,以内蒙古历史上发生的有代表意义的重大事件、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内蒙古历史上具有较大影响的重要人物等为线,以通俗易懂、精炼细腻的笔触,徐徐展现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正如内蒙古自治区布小林主席在《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序言中所评价的: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3周年的时刻,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精神礼”。

这份“精神礼”,忠实地记录了自治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不畏艰辛,书写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史、奋斗史、发展史。

从1923年开始,以多松年、乌兰夫、李裕智等为代表,内蒙古地区发展了第一批共产党员。

1936年2月21日,在以乌兰夫为书记的中共西蒙工委领导下,蒙政会保安队暴动,打响了内蒙古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

1957年,内蒙古大学建校;苏尼特右旗建立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

1959年,包钢一号高炉出铁。

…………

1992年,我国第一个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包头兴建。

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列动车开通。

…………

“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读《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回望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我们对“蒙古马”精神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内蒙古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第一,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佳话,赢得并长期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情系草原,为祖国北部边疆制定了清晰的行动纲领,提供了不竭的发展动力。

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内蒙古产业发展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要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

在总书记指引下,3年来,2500万草原儿女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把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设得更加牢固,书写了新时代“模范自治区”的新篇章。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GDP达1.72万亿元,人均GDP达6.79万元。

“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是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也是内蒙古这块热土的昨天、今天、明天。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

2020年,注定是载入中华民族史册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读《内蒙古历史上的今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发展的殷殷嘱托:“守,就是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守好内蒙古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望,就是登高望远,规划事业、谋求发展要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跳出内蒙古,有宽广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识;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众要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白玉刚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