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矿工的生活变迁

2020年08月29日09:08  来源:内蒙古日报
 

  初秋的乌海空气清新,景色宜人,退休矿工凌蒙林与老伴在乌海湖边欣赏美景。他家三代都是乌海的煤矿工人,但三代人各有各的工作和生活故事,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近70年时代的发展变迁。

  1958年,凌蒙林的父亲凌文轩从河南辗转来到乌海的旧洞沟矿参加了工作。当时,全家7口人挤在一间窑洞里,晚上都睡在一个大通铺上,想翻一下身,舒展一下腰肢都很难。全家就靠着老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生活,母亲常常数着米粒下锅,冻烂的白菜叶子掺上棒子面揉成面团蒸熟了,就是全家人的口粮。

  凌蒙林初中毕业后,无钱继续读书,这时父亲也退休了,他主动从父亲的手里接过大板锹、刨锤,走进了矿井,当了一名掘进工。凭着自己的勤快肯吃苦,他在矿工中赢得了“干将”的绰号。当时工作条件艰苦,下井得一步一步从副井口走到工作面,下一次井走过1200多米的台阶至少得半个多小时。

  又过了几年,凌蒙林一家从那间窑洞搬到了矿上分的一间半的平房,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直到 1986年他成家的时候,与妻子仍和父母一家人挤在一起。

  日子越来越好,2009年,凌蒙林一家双喜临门,年底,他和父母都在市里分到了一套楼房,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同时,他工资也涨了很多,他一口气给妻子买了年轻时就梦寐以求的金手镯、金项链、金耳环“三金”和皮草、皮大衣。

  此后,家里的变化更大了。凌蒙林的儿子凌清宇2013年大学毕业后就考进了原神华集团乌海能源公司,后来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从基层竞聘到了公司党委工作部共青团岗位。

  如今,凌清宇的爷爷和父辈们使用过的刨锤、大板锹等采煤工具早已不再使用,进了博物馆。他结婚时在市区买了一套100多平米的新楼房,上下班开的是小汽车。“我们现在的条件,与爷爷爸爸的煤矿生活比较起来,真是天差地别呀!”凌清宇感慨地说。(记者 于海东 实习生 臧贻敏)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