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四位耄耋老人用汗水浇灌出绿化终身成就奖牌

2020年08月25日17:34  
 

八月的母亲河畔,绿意盎然,繁花似锦。

8月20日,对于白根海、曹扎娃、高林树、白永胜四位老人而言,是一个最难忘的日子:他们获得鄂尔多斯市林草局颁发的“绿化大沙漠、保护母亲河”终身成就奖。这奖项,既是一份荣誉,也是一种肯定,更是对于后来者的激励。

你瞧,他们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充满了岁月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今天在我的老家乌兰壕村给我发奖,我感到无上光荣。”家住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风水梁镇乌兰壕村的白根海老人从鄂尔多斯市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韩玉飞手中接过奖牌时用颤抖的声音说。

白根海:一辈子爱种树 一种就是一辈子

白根海,84岁,几代人生活在达拉特旗风水梁镇乌兰壕村保少圪堵社。“那时黄沙梁一道连着一道,一年没几天不刮风的日子,地里庄稼种上几茬才能捉住苗,秋天一亩收获三五十斤。”白根海老人回忆说。由于生活环境差家庭生活困难,白根海只读了三年的耕读小学,三年加起来只上了3个月学,(耕读是利用农闲时间或晚上学习),他成了当地的文化人。

白根海养育了4个子女。由于从小饱受风沙的侵害,他从小就立志植树造林,改变家乡的面貌。“种植一棵树,就是种植一片绿色的希望。有了希望,我们才有了富裕的盼头。”白根海说。

1982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乡间田野。白根海觉得再不能等了,在没有技术和资金支持下,他带着妻儿没日没夜、年复一年的进行植树造林。“1986年,我觉得要改变一下思路,干脆自己掏腰包花钱承包沙漠,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承包荒沙荒地1万亩。”白根海说,“荒沙变成自己家的了,我植树的信心更足了。”同年,白根海被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评为“林业生产先进工作者”。经过一年又一年的造林,白根海的1万亩荒漠有8000亩披上绿装。他家的农田四周长满葱葱郁郁的沙柳,农田得到了根本保护,大片沙漠变成绿油油的树林,树枝树叶是喂羊的好饲草,羊的饲草解决了,羊群日益壮大,生活明显好转起来。村民看到了白根海家的生活富裕起来,也开始效仿他在自家的荒沙地上造林。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各项生态工程启动,白根海的儿子白文生、白瑞生和老父亲一道开始承包荒沙造林 ,到2019年底,全家在乌兰壕村造林2.1万亩,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乌兰壕村共造林7万多亩。村民们这样评价白根海老人:“他一辈子爱种树,一种就是一辈子。”

白永胜:白天放羊割柳条 黑夜打孔栽沙柳

白永胜,蒙古族,87岁,达拉特旗风水梁镇乌兰壕村村民。他从小就深受沙漠的侵害,1982年他赶着羊群,揣着干粮,背着水壶开始造林。“那时,我利用放羊的空隙,一边割柳条,一边用铁钎打孔栽沙柳,没想到的是我栽下的沙柳全部成活了,这让我喜出望外,憋足劲头一直坚持下去。”

后来,在达拉特旗民委的帮助下白永胜贷款500元,他用500元贷款雇人栽种沙柳、杨树。“虽然有了部分资金,但我舍不得购买种苗,所用的种苗都是我从别的地方割来的,所有的贷款全部用于支付雇佣人工工资。”虽然白永胜每年植树造林,但还是远远赶不上沙化的速度。到1985年,他的家乡沙化情况更加严重,已经到了无法生存的地步。村里让他搬迁,他考虑到搬迁需要重新建房,当时少吃没喝,拿什么建房,搬在哪?他再三考虑下,下定决心通过造林改变命运。他有5个儿子1个女儿,随着子女的成长,白永胜有了更多的劳动力,就带着妻儿老小造林,如今4000亩荒沙在他一家的不懈努力下变成了满眼绿色。

高林大:从一棵树到19万亩林

达拉特旗中和西镇官井村有个村民叫高林树,人称高林大。高林大80岁出头,从小爱造林、种草、养护牧场。1988年,高林大追赶着自家的几十只羊游牧在茫茫的沙海里,人困羊乏,他站在沙丘上,望着漫漫沙丘自言自语:“放上一天羊,羊还吃不饱,如果沙上能长起草,栽上树,该多好啊!”

那时的官井村只有一棵树。“当时到处是黄沙丘,明晃晃的,连灰蒿蒿也就数得见的几片片,只有村子西北角一处叫‘一苗树壕’的地方,孤零零地长着一棵柳树。”高林大记忆犹新,“我当时想,一苗树能活下来,那么一片林也能长起来。”

几天后,高林大把想法告诉了村干部杨俊英,杨俊英很肯定他的想法,并鼓励他说:“你叫高林树,生来与林有缘,你就抓住现在的机遇,让沙漠变成绿色宝库。”这个当时年近50岁的人愁眉舒展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高林大不负期望,自那以后,开始了他23年的造林生涯,先是以种草为主,在沙漠里撒上蒿籽,再赶着二柄柄牛车到25公里外的中和西海子里掏上芦根,拉回来切成节子用犁掩进沙里。果然,当年蒿籽苗像绿色的小星星,在黄沙梁上闪烁;芦根破土而出,顽强生长在明沙梁。高林大用手抚摸着那些绿色的生命乐了。“就像看到刚刚出生的儿女一样,让我欣喜若狂。”高林大说。

1989年春季,高林大在沙圪梁上盖起了简陋的茅埯房,把家也搬来,领着老伴、儿子媳妇,全家8口人都投入到植树造林中。一连九年,高林大带领全家人每年春、秋季奋战在沙海里,每年植树造林500多亩,现在,他家造林近5000亩,不仅起到了防沙治沙的作用,也取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沙柳平茬后,除了自己家用插穗外,每年还可以向外出售沙柳插穗和沙柳条,最多时一年仅沙柳的收入就达到18万元。”高林大乐呵呵地说。

在高林大的带动下,官井村掀起了植树造林的高潮,现全村有林面积达到19万亩。远远望去,村庄四周绿色环绕,绿浪翻腾。

曹扎娃:种树种上了瘾 “树痴”实至名归

曹扎娃是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呼和陶勒盖嘎查一位80岁的老人。从16岁开始,60年如一日“一根筋”种树。

“从青丝到白发,最好的年华他用来植树。岁月更迭,种树上瘾的他从未改变初衷。漫漫岁月,绿了荒漠,白了头发,‘树痴’实至名归。”这是鄂尔多斯市林草局一位领导对曹扎娃的“点评”。

曹扎娃的林地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属于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十年九旱,在鸟都不拉屎的地方种树,一场风沙就能把所栽下的树连根拔起。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曹扎娃白天挖树坑,晚上借助月光,把树苗栽进去,填土,再用脚踩实,60年间用坏了20把铁锹,随着绿色的延伸,2000亩沙地上绿浪涌动、生机盎然,鸟语花香、蝶舞蜂忙。在曹扎娃的带动下,全嘎查的112户农牧民都开始植树造林,目前嘎查绿化面积达到60%以上。

“我们感悟老一辈治沙人一生不变的初心,回望那段波澜壮阔的光辉岁月,探访那些逐梦绿色的坚实足迹。多少年来,在鄂尔多斯这片神圣的土地上,变的只有那漫山遍野的绿色,不变的是一代代治沙人坚如磐石的信念,是矢志不渝的坚守,是治沙精神的接力传承,是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奋斗。”韩玉飞感慨地说。

鄂尔多斯人:矢志不渝追逐绿色梦想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市各族人民群众怀揣绿色希望,追逐绿色梦想,锲而不舍,矢志不渝,谱写了一曲曲生态建设的绿色赞歌,先后捧回“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关注森林活动20周年’全国突出贡献单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荣誉。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3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鄂尔多斯防沙治沙工作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样板和典范。视治沙为生命的一代又一代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群众,守望相助,薪火相传,用坚守与执着换来大漠深处绿树成荫,全市涌现出孙建泉家庭林场、盛佳庚家庭林场、杨文清家庭林场、阿腾牧仁家庭林场等165户家庭林场和家庭草场,建设面积大、生态功能明显、生产效益突出,具有巨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世代居住在黄河几字湾的鄂尔多斯人,敢为人先、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甘于奉献,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白根海、曹扎娃、高林树、白永胜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觉自愿、全心全意造林治沙,一干就是几十年!”韩玉飞说。

“我们青年一代,要传承、弘扬老一辈治沙人的奋斗精神,牢牢接过生态建设的接力棒,坚决扛起保护母亲河的历史重任,以不变的初心、昂扬的斗志,坚定信心守护家乡,接续奋斗绿化沙漠,再创鄂尔多斯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辉煌。”青年代表王浩然等发出了铿锵的誓言。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从他们的誓言中,我们感受到鄂尔多斯林草事业后继有人,我们也相信,新一代的林草人会将黄河流域打造的更加美丽、更加精致,更加绚烂。(王曾、白洁)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