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故事》第一期|马什亥嘎查:骑着马儿奔小康!

2020年08月21日10:28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村故事》开栏语

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今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短板在农村,而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近期,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启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大型走基层全媒体行动。9个小分队、17路记者,奔赴牧野乡村,走进火热的百姓生活,找寻鄂尔多斯大地全面奔小康的动人故事,记录农村牧区的沧桑巨变。从今天起,鄂尔多斯广播电视台在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同步推出17集大型系列组合报道《小村故事》,多维度、全方位、多视角聚焦鄂尔多斯市各族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聆听高原儿女团结携手奔小康的时代交响。

今天播出第一篇《马什亥嘎查:骑着马儿奔小康》。

美丽的草原和奔驰的骏马始终是牧民心中最珍贵的宝物,“马背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与马建立了深厚感情。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马什亥嘎查的牧民同所有蒙古族一样将马视为亲密的伙伴,用蒙古马一往无前的精神,在漫漫黄沙中植树造林,守护家园,书写着草原儿女奔小康的光辉篇章。

这里是著名歌唱家腾格尔的故乡——鄂托克旗苏米图苏木,歌曲《天堂》唱的就是这里。沿着这条路向北行驶几公里,就是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的“马文化之乡”——马什亥嘎查了,现在,嘎查里的牧民应该正在为即将举办的赛马比赛做准备。

阿米腾是草原上远近闻名的骑手,家里的2匹马主要用于赛马,虽年近六十,但周边只要有赛事,就肯定有他的身影。

前几年,嘎查里成立了马文化发展协会,每月都会举办一场赛马比赛,这也成为牧民们难得聚在一起最开心的好日子。“挤马奶、钉马掌”这些传统仪式也让比赛显得格外隆重。马背上骑手策马扬鞭,一匹匹蒙古马奋蹄疾行,差距只在毫厘之间,吆喝声此起彼伏。老当益壮的阿米腾再一次凭借着精湛技艺战胜了其他20多名年轻骑手。

“努力让农牧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考察时的深情嘱托。现在的马什亥嘎查,蓝天白云下,水草丰茂,骏马奔驰,牧民席地而坐,品尝着甘甜的马奶,放声歌唱,这正是他们心中期盼已久的好日子。

正如牧民所说,“现在养马,完全是一种情结”。也正是蒙古马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马什亥的牧民在原本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硬生生闯出了一片草原,创造了今天的好生活。马什亥嘎查东南部与乌审旗接壤,连接毛乌素沙地北部。在老牧民的记忆中,嘎查里马最多的时候有400多匹,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很多牧民失去了世代赖以生存的草场,牛羊成群、骏马奔腾的场景也消失不见了。

回想起二十多年前,这里草场退化最严重时牧民们艰难的处境,时任马什亥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哈斯鲁至今记忆犹新。

马什亥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哈斯鲁说,我们这个村从90年代末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是草牧场退化非常严重的一个时期,几乎很多人就搬出去了,打工走了。常住的一部分人意识到建设生态是必要的,最后他们一直坚持,坚持把自己的草场都绿化好了。羊有草了,各方面都改善了,以前打工走的都返乡回来了。他们看到农村牧区有希望了,这么坚持下去发展的前途挺好。

记者现在来到了毛乌素沙漠的边缘,在身后,放眼望去还是漫漫黄沙,而在沙的另一侧已经是满眼绿色了。马什亥的牧民告诉记者,每个牧民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没有草原就闯出一片草原,他们像“蒙古马”一样,用坚韧不拔的韧劲为金色沙漠添上了一道翠绿的生态屏障。

从小饱受土壤沙化困扰的斯庆巴特尔是嘎查里的植树造林带头人,20年前,他因困立志,誓言要改变“沙吃人”的窘境,义无反顾地承包了嘎查4000多亩沙地。植树第一年,斯庆巴特尔种的大片树木被黄沙吞噬,没有退路的斯庆巴特尔日复一日与黄沙斗争,苗木成活率终于从最开始的15%逐渐提高到了90%。20年来,他成功种植苗木18万余株,90%的黄沙变成了万亩林基地,斯庆巴特尔也被评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

有了成功经验,更多牧民开始向荒沙进军,全嘎查累计绿化面积8万亩,恢复生态面积10万亩。如今的马什亥,沙丘披绿,沙柳婀娜。牧民人均收入也由过去的13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3000元,翻了十倍。

马什亥嘎查造林大户吉日嘎拉达来说,我们蒙古族最爱的就是草原 ,就是绿色,现在的树都种出来,天天看着(这些树)可开心了。

马什亥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哈斯鲁说,从小就骑马长大的,所以我们热爱马文化,热爱咱们的蒙古马,更热爱咱们的家乡,希望我们家乡的人们把蒙古马精神坚持下去,让我们的草原更加美好。

昔日黄沙漫无际,如今林茂鸟知归。夏日的马什亥,牛羊散落在碧草间,马群奔驰在草原上。牧民们像蒙古马一样守护着这片草原的壮美,牧区美、牧业兴、牧民富的小康生活新图景,正在马什亥嘎查徐徐铺开。田坪 郜思宇 任文恺 刘鹏 洪江 宝乐儿 呼江

(责编:刘泽、张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