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右前旗人自古就有“无牛羊不成家”的观念,前旗抓住这一历史秉赋,把扶持肉牛产业作为脱贫人口的主要增收方式,牛产业覆盖了全旗65%的贫困人口,带动辐射效应已惠及14个乡镇苏木,1.62万贫困人口通过资产受益式、产业发展式跨过贫困线,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2284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1776元。
然而,从“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集聚成片带”的肉牛产业发展,却经历了从“没钱实施项目”到“有钱使不上劲儿”的窘境。2015年底,前旗有1.5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5.29%。为如期实现2020年脱贫摘帽目标,实现贫困户产业覆盖收益,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前旗拿出超2亿元资金支持肉牛产业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行动源于决策。扶贫资金不“缩水”,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决定性问题成为把肉牛产业确定为脱贫攻坚一项主导产业来抓的“核心精准”。在前旗俄体镇团结村,这份“核心精准”体现得尤为突出。深度贫困、产业单一一直是贫困人口增收破题的瓶颈,选择一项适合的增收产业至关重要。驻村第一书记李志坚与驻村队员们通过与贫困户交流,针对贫困人口无劳动能力现状,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及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采用“村集体+贫困户”产业发展推进模式进行统一饲养,40名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年分红4万元,带动10户一般户养殖肉牛100多头,产值在150万元左右。村民孙立强将养殖的本地羊换成了肉牛,收入比养羊提高了15%。一部分养羊户也表示,要将养殖的肉羊换成肉牛,“省功、省时、省力、增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同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最初的3万元增加到现在的14万元,拿出50%的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村中16名由贫困人口担任的保洁员工资支出,不仅清洁了村庄,还“美丽”了贫困人口。
无独有偶,在前旗察尔森镇白音扎拉嘎嘎查,全村350户村民有70%以上养殖肉牛,基础母牛存栏1400头,价值2240万元。年产犊700余头,产值在560万元。全村37户贫困户中有17户依托牛产业脱贫,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左右。“一村一品”的培育和壮大,有效带动了振兴嘎查、水泉嘎查、永兴嘎查等6个嘎查村肉牛产业的优质发展,“一村带多村”发展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了“共赢发展”。而正在建设中的总投资100亿元万头奶牛养殖标准化牧场和总投资40亿元的日处理原奶量4000吨以上的有机高端乳制品加工厂,正为白音嘎查牛产业指明另一发展方向,该村乃至该镇甚至全旗牛产业发展正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前进。
这种“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的发展模式在前旗德伯斯镇则演变成“多村集聚全镇兴”的态势,该镇阿日林一合嘎查村民肖晓蓬有20多年的养牛经验,现肉牛存栏量1200多头。2015年,肖晓蓬以能人带动的模式,通过良种繁育、提供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等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基础母牛5000余头,每头牛可提升15%的收益。德伯斯镇24个嘎查村的3600多户选择养殖肉牛增加收入,占到全镇总户数的60%以上,养殖户肉牛存栏3万多头,价值5亿多元。仅仅是2019年,全镇新增犊牛5000多头,养殖户户均新增犊牛1.4头。
围“牛”脱贫叫响了前旗肉牛产业发展品牌,“扶贫牛”投放养殖达到11134头,实现了产业扶贫和实现增收以及扶持资金高效利用“三合一”紧密链接,可谓是“一头牛破解了扶贫大难题”。不仅如此,前旗以“牛”带产,肉牛存栏量达22万头,标准化养殖量达8.5万头,良种化比重达81.6%。现有肉牛规模化养殖场(小区)112个,在建存栏1000头的养殖场3个,新建年交易量50万头(只)的活畜交易市场1个。全旗肉牛养殖户达8400户,同比增长9.6%。(时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