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1日20时,对于赛罕区气象来说,甚至对于每一个气象观测人员来说,是一个划时代的节点。赛罕区地面气象观测实现全面自动化,气温、气压、降水、能见度等39项气象要素的观测采集、数据传输业务,全面告别传统的人工操作。“未来一周赛罕区将出现降水、大风和持续降温天气,建议避开降水及大风降温天气,利用晴好天气进行春耕。”赛罕区气象局针对春季天气多变为正忙于备春耕的农民朋友送上了贴心的提示。
不负今时好春光,抓紧时间备春耕,为了更加及时的将墒情监测信息发送到农民手中,赛罕区气象局建立了42个农业气象服务微信群,惠及6000余人。“自从有了微信群,我就早晚看看气象预报,根据预报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农事,群中经常发一些气象信息和生产建议,对农民提前播种和保墒帮助挺大,有了这些数据,对什么时候该种什么作物都心理有数,也可以避免盲目锄地、浇地。”金河镇七圪台村村民贺月龙向笔者说道。
同时,赛罕区气象局的技术人员也早已深入田间地头,选择有代表性的土壤进行土壤墒情监测,掌握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春耕春播提供技术指导。“墒,指土壤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度;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就是土壤所含水分……” 技术员红英正在详细地向村民解释着。工作人员在监测点四周选取4个样点,每个样点每隔10cm选取1个土壤样本,最深至50cm,一共采集了20小盒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分析后得到准确的土壤墒情。“我们在春耕春播之前就开始开展进行土壤墒情监测,覆盖赛罕区三个镇的四个监测点,在春耕关键时期还要进行4次全区的加密监测。这些数据结合前期气候状况和未来天气预报,形成生产建议、制作墒情监测气象服务产品,更好地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赛罕区气象局副局长吴歆彦向笔者介绍到,“当前我区土壤解冻至40厘米以下,加上去年冬季降雪较多,土壤墒情较往年相比较好。春季多风干燥,建议各地结合当前土壤墒情及天气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开展整地备耕,确保春耕按期进行。”
据了解,赛罕区气象站自1960年建站以来,从老一辈气象观测员靠笔、纸、电报机的“老三样”进行气象观测,到现在地面气象观测正式告别人工,迈入全面自动化的新时代,一代又一代的气象工作者在这个岗位上付出了辛劳与努力。从今年4月份开始,赛罕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全部取消人工定时观测和日常守班,除了保留人工应急观测能力外,从业人员工作重心逐渐向数据应用、设备维护、天气预报和精细化气象服务转变。相比人工观测,自动化气象的观测能力明显增强。观测频次提高了4至8倍,有效弥补了原有人工观测数据的不足。同时,观测数据传输用时由分钟级提高至秒级,传输频次从5分钟提升至1分钟,数据传输效率大幅增加。(赵静 赵恩泽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