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这个院子里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原因是...

2020年03月24日10:44  来源:准格尔旗发布
 

在沙圪堵镇福路村的幸福互助院内,56套住房,有四十多户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住在互助院的75岁的杨文斌的儿子十多年前遭遇意外瘫痪在床,瘫痪后一直由儿媳妇杨美丽陪护照料,家里断了经济来源,生活重担全压在老两口身上。

18年春天他和老伴从双山梁村的土坯房搬进了互助院,政府考虑到家庭条件的特殊对杨美丽和公婆一家也进行帮扶,为其免费提供一栋大棚并且盖了两间猪舍。到2020年,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凭着起早贪黑的辛苦,杨美丽和公婆靠着温室大棚和养猪产业成功将儿子供养至大学毕业,一家人的生活日渐有了转机,今年儿子也找了心仪的工作。

3月14日,记者来到福路村见到在大棚忙碌的杨美丽,最近她种上了香瓜。上一棚的草莓采摘完后,春天又育上了香瓜苗,等到五月份成熟后,再供人们采摘,通过采摘卖香瓜的收入也比较可观,杨美丽和公婆今年又养了11头猪,“我这些猪年底也能卖个好价了。”杨美丽说。

这些年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垮这个勤劳好强的女人,通过政府的帮扶,一家人的好日子又有了盼头,杨美丽的儿子也顺利找到心仪的工作,多年来紧锁的眉头也渐渐舒展了,杨美丽告诉记者他的下一个心愿就是儿子娶媳妇儿能当婆婆了。

隔壁大棚的种植户杨二清也是受益者。“这几年种大棚一年比一年强,技术也学会了,一年也能收入3万多块钱,今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我们也好好的加油干,脱贫致富奔小康,我们也挺有干劲儿。”沙圪堵镇双山梁村异地扶贫搬迁户杨二清说。

眼前的这一切是杨二清想也不敢想的,三年前他还在老家双山梁,守着几亩地维持生活。大儿子因意外于几年前过世,好不容易供小儿子读了大学,小儿子却又患上了重病,需要妻子时刻看护。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窘境,政府及时对他们进行了帮扶,一家人从双山梁村异地搬迁到了紧邻沙圪堵镇的福路村,还给了他一栋温室大棚,靠着种大棚日子逐渐有了起色。通过三年的稳步发展,如今杨二清自己又承包了两栋大棚,三栋大棚的收入不仅让他顺利脱贫,还逐渐恢复了致富的信心。

过上好日子的还有65岁的赵志业。在互助院他和老伴也拥有一套院落,48平方米的屋内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分配合理,附属还有11平方米凉房和院落。电视机、洗衣机、热水器等电器陈列各室,几盆绿植点缀其间,房间内装扮温馨。

2017年前,赵志业住在沙圪堵镇忽昌梁村马莲壕社,他所在的社地理位置偏僻,环境条件恶劣,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没水没电又没路,生活条件差,出行都是问题,家里的几亩旱地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收入,患有严重类风湿关节炎的他去镇上买药都得打电话雇车来接送,一来一回就是笔不小的费用。在异地搬迁扶贫的好政策下,老赵老家的三间破旧土房置换到了一套互助院里的新房,当年经过审核后他顺利拿到了新房的钥匙,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居。

现在赵志业和老伴儿每月有一笔养老和低保收入,可以满足生活所需,政府还帮扶他一栋蔬菜大棚,老伴儿也在福路的养老院里也找到了一份工作,住上了新房,生活有了保障,老两口心情也变得特别敞亮。

贴心制度,让老人住得舒心。为把互助院建设得更完善、管理得更有序,互助院内也花了不少心思。院里统一安装的太阳能路灯,配套的村民活动室棋牌室,还有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大院里花草成团,绿树成荫,院子里的老人三五成群的下棋打牌,气氛喧嚣,场面热闹。

互帮互助,形成友爱新村风。在互助院里,不仅有保障养老质量不缩水的制度,更有浓浓邻里乡情焐热的养老“温度”。记者发现,互助院里的老人,茶余饭后,串门、唠家常,大院四处充满“人气儿”。不少老人说,在这里生活感觉不孤独,有一大家子的感觉。

为了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幸福感,镇里和旗里的公益组织和文艺团体,定期到互助院看望慰问老人。他们帮老人收拾打扫房间、理发、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为老人带来温暖和欢笑。

沙圪堵镇福路村幸福互助院的这种互助养老的新模式最大特点就是:“扶贫+养老”紧密结合。2017年,政府通过异地搬迁政策,让他们搬到了交通、生活等条件较好的沙圪堵镇福路村。并为他们租赁了温室大棚,盖了棚圈,扶持他们搞产业发展,在解决贫困家庭老人生活困难的同时,也满足了老人“养老不离乡”的想法。如今,沙圪堵福路村的幸福互助院里处处欢声笑语,村民的晚年生活也有了保障,村民的精气神也越来越好了。(刘浩)

(责编:张雪冬、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