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性民族院校,内蒙古民族大学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形式多样、教学质量优良、教学设施齐备、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累计培养各类人才18万余名,为通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1月14日,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彧围绕如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刘志彧说,近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坚持目标导向和理念引领相结合,主动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全面推进学校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教学科研水平提升,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目前,在党建思政、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刘志彧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进一步办好民族大学指明了方向。为更好地释放科研活力,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内蒙古民族大学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认真完善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夯实服务地方发展科研基础。目前,学校先后成立纳米创新研究院、民族艺术科技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成为高水平研究成果产出、技术成果产业化孵化、高端人才聚集、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和国际科研合作的一个“突破点”。蒙古族人群遗传图谱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的遗传学期刊《Nature Genetics》上发表,这是民大第一篇以第一作者第一单位在《Nature》子刊上发表的科研成果。五年来,民大还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点项目3项。
针对内蒙古民族大学如何更好地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一问题,刘志彧说,学校要依托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的综合优势,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充分利用其现有的优势,定好位,走在前,服务好,成立由全国农业首席专家张英俊为名誉院长的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在创新驱动、功能转换中更好的发挥助力、支撑和引领作用。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蒙药开发研究,推进蒙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功转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国家首例三类蒙药新药--“冠心舒通胶囊”,成果转让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并投入生产,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近1000余万心血管病患者受益,取得了逾10亿元的经济效益。转化蒙药新药--“广枣通脉胶囊”,把成果转让湖南汉森集团进行产业化。蒙药“海伦胶囊”研究成果无偿转让通辽市人民政府。内蒙古民族大学还与通辽市及所属各旗县区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务实合作。积极开展蓖麻产业、纳米材料、布鲁菌病、蒙古族人群糖尿病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今年的重点工作,内蒙古民族大学充分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刘志彧说,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具有综合优势。我们将依托学校的资源实力和技术优势,在发展生产、精准帮扶、教育与健康扶贫上下功夫,成效显著。扶贫先扶智,按照精准扶贫“五个一批”中的“教育脱贫一批”的要求,内蒙古民族大学为考取本校的昂海嘎查贫困学生落实免除学费政策,现有昂海嘎查贫困学生4人,今年共减免学费1.6万元。同时,为考取其它高校的贫困户子女积极提供帮助。自2015年开展“暖阳义教”活动以来,815名义教老师累计上课达7305次,受助学生达398人次,义务教育帮扶时长约7550小时,有效缓解了受助学生家庭的教育支出压力。助力产业扶贫,推动产业转型,引导特色种植。学校派相关专业教师参加通辽农牧业系统的扶贫讲座,配合北京援助内蒙古贫困地区的专属扶贫项目,通过对贫困户的技术传播,让他们学会养殖技术,学会本领,自身造血脱贫。根据当地的土质特点,2017年,内蒙古民族大学无偿为朝鲁吐镇提供价值50万元的药材栽子,以贫困户为主体在全镇试种黄芪等中草药500亩,由蒙医药学院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并负责回收,为每户带来2800元的收入。特色种植初战告捷,既提升了农牧民发展新型产业的动力信心,也为项目大范围推广积累了宝贵经验。
谈到对内蒙古民族大学未来发展的展望,刘志彧他表示,下一步工作中,内蒙古民族大学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高质量内涵发展,充分利用学校既有优势,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打造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优势。(赵彦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