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鉚勁往前干,帶富更多人”(“我是黨員,我在崗位”)

本報記者 丁志軍
2024年09月03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齊曉景(前)和村民在農旅融合產業示范基地一起勞動。
  本報記者 丁志軍攝

  “不好好干,對不起這片土地,對不起這些鄉親,對不起我的黨員身份。”

  

  夏秋交替,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科爾沁鎮平安村迎來了一年最好的時節,一個個標准化的果蔬大棚並排而立,到處彌漫著泥土和果蔬的芬芳。青年創業帶頭人齊曉景和鄉親們正忙前忙后,引導前來研學的孩子們體驗農業勞動。

  青年創業帶頭人齊曉景,讓這個小村庄發生“蝶變”。

  2009年,齊曉景大學畢業回到家鄉科爾沁鎮,成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有一次,她去外地參觀蔬菜大棚,看到當地農民一個人能管兩三個大棚,一茬菜能賣五六千塊錢。這讓齊曉景很受觸動。大學生村官服務期滿后,她立馬在平安村租大棚種果蔬,踏上創業之路。幾年下來,齊曉景成立了合作社,還和村民共同培育100余個標准化的果蔬大棚,年收入突破300萬元。

  事業走上軌道,齊曉景開始琢磨如何帶動村民致富。“我曾是一名貧困生,靠黨和政府扶持貧困家庭的專項資金讀完大學,我不能忘記黨的培養,要做一名合格黨員,努力回報社會、造福群眾。”齊曉景說。

  2017年,齊曉景創新推出“贈雞還蛋”“贈雞還雞”等模式,與村民簽約合作,由合作社提供技術服務和產品包銷。以“贈雞還蛋”為例,具備養殖能力的農戶可到合作社領取至少20隻雛雞,等每隻雞養大,還完25枚雞蛋以后,雞歸農戶所有,之后生產的雞蛋,按每枚1元回收。

  在嘗試之前,很多人都勸她,“這麼搞不行,如果貧困戶把雞都賣了或是自己吃掉,那不全賠了!”齊曉景卻說:“都是鄉親,都想過好日子。我相信他們!”盡管這些模式在前期需要不小的投入,但憑著對鄉親們的信任,齊曉景仍然選擇了嘗試。最終,她的真誠與信任沒有被辜負,構想變成了現實,簽約的農戶紛紛來到合作社還蛋、還雞。這讓簽約的農戶每年至少增收1300元。

  近兩年,齊曉景又創辦了以番茄為主題的農旅融合產業示范基地,集種植採摘、觀光旅游、親子研學、自然生態科普於一體,帶動村民就業增收。王麗娟是科爾沁鎮遠大村村民,通過齊曉景開辦的培訓班,成為一名“管家大嫂”,從事民宿經營管護和直播電商。王麗娟說:“來這裡上班特別高興,離家近、能掙錢。”如今,許多村民像王麗娟一樣,通過齊曉景的培訓和技術指導,學到一技之長。

  “我的創業是一種感恩的創業。不好好干,對不起這片土地,對不起這些鄉親,對不起我的黨員身份。所以,鉚勁往前干,帶富更多人,把鄉村建設得更好,這是我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齊曉景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09月03日 19 版)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