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烏蘭布和沙漠成為10萬頭奶牛的“歡樂家園”

2023年10月05日08:5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金秋,從烏蘭布和沙漠邊緣的磴口縣城驅車出發,沿著穿沙公路向北行駛,沙漠周圍的防風固沙林帶植被茂盛。穿過防風固沙林帶,便駛入沙漠腹地,道路兩邊是高低起伏的大小沙丘,極目遠眺,漫漫黃沙連綿不斷,幾十個工人正在鋪設草方格。自以為前路茫茫再無綠色時,突然,眼前豁然開朗,連片的農田、高聳的樹木、寬闊的牧場映入眼帘,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烏蘭布和沙漠是中國第八大沙漠,那裡有約1萬平方公裡的漫漫黃沙,一直被視為人類禁區。但是,當進入沙漠腹地,會驚奇地發現,這裡有著綿延200平方公裡的綠洲,近10萬頭優質奶牛悠閑地生活在這裡,昔日的烏蘭布和沙漠儼然成為它們的“歡樂家園”。

  在中國聖牧巴彥淖爾市牧業第二牧場,記者看到,有的奶牛在運動場上放風散步,有的舒服地躺在沙墊上吹著風扇休息,還有會享受的“牛大姐”正在按摩器上舒服地按摩。當“上班”(擠奶)時間到來,每一個“牛大姐”就會帶領自己“團隊”裡的十來頭奶牛,井然有序地自發走上圓形擠奶平台。

  “當年建設這座牧場時,這裡沒水沒電、沒路沒信號,周圍全是黃沙,小車進不來,工人隻能坐在鏟車挖斗裡進出,一待就是好幾個月,每天饅頭配咸菜,非常艱苦!”第二牧場場長王衛東回憶,“如今,這樣的牧場我們已經有20多個,道路四通八達,高壓電、無線網絡應有盡有,人和牛都喝上了礦泉水。”

  為提升牛奶的有機品質,聖牧秉承“3畝地的草養1頭牛,1頭牛的糞還3畝地” 的有機循環理念,在沙漠腹地建起22萬畝有機牧草種植基地。為保障有機種植的用水需求,公司耗費巨資將凌汛期排放至沙漠中的黃河水引入有機種植基地,建成蓄水庫,均衡了地下水的利用。

  從第二牧場出來,向南行駛3公裡,就能看到道路兩旁綠樹成蔭,郁郁蔥蔥的牧草連綿不斷,一台台半徑達到360米長的噴灌設備正在緩緩地轉著圓圈澆灌青貯玉米、苜蓿、甘草、燕麥,從空中俯瞰,一塊塊牧草田呈綠色圓盤形狀,甚是美麗。

  “剛開始種植有機牧草時,大家都沒有經驗,從5月開始種植,幼苗剛長出來就被風沙打死了,隻能再補種。陸陸續續補種到7月,一場風沙過后,還是什麼也不剩。雖然失敗了很多次,但是總結到了寶貴經驗,沙漠裡要想搞種養殖,首先要解決風沙問題。”巴彥淖爾市聖牧高科生態草業有限公司運營總監楊瑞光介紹。

  於是,中國聖牧在烏蘭布和沙漠累計投入80億元,採用旱生喬木、沙生灌木、多年生牧草與一年生牧草相結合的模式,以一年生牧草作為先鋒植物,充分發揮草本植物防風固沙優勢,加強矮灌木型草地結合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建植,消除大規模沙塵暴沙源,並在新開發的土地外圍種植低矮沙生灌木為主、速生喬木為輔的防風林帶,形成喬、灌、草結合的立體生態系統,共種植沙生樹木9700多萬棵。

  據了解,中國聖牧通過種植治沙植物和牧草飼養奶牛,將奶牛糞污以有機肥方式回歸土壤,再通過擴大養殖規模持續擴大種植面積,形成獨創的完整有機生態治沙產業體系,為世界貢獻了產業治沙新模式,成為荒漠治理與循環經濟相結合的優秀商業范例。先后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新自然經濟系列報告》、聯合國發布的《企業碳中和路徑圖》和《可持續消費中國企業行動報告》。

  如今,烏蘭布和沙漠已然大變樣,中國聖牧、王爺地等90余家各類生態治理和沙產業經營主體,為200多萬畝沙漠披上了“綠裝”,生態環境獲得較大改善,據中國林科院沙漠林試驗中心統計,當地的沙塵量較20世紀90年代減少了80%—90%,風速減小了21.41%,降水量增加了30.36%,每年匯入黃河沙量減少30萬噸。(記者 薛來 圖古斯畢力格)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