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要聞

強鏈爭先 做優服務

“綠色有機”鋪就標准化生產新“稻路”

2023年05月31日07:1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在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武坤米業基地,工人們正在往大卡車裡裝准備銷往區外的大米,一片繁忙景象。該公司採用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發展模式,產業鏈條真正地實現了從地頭到餐桌的運行模式,他們生產出的天然含硒大米、尼爾基大米,米粒均勻、色澤光亮,深受消費者喜愛。

  武坤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2年,位於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尼爾基鎮,周邊村屯是水稻傳統生產區。合作社堅持“三圍繞、三到位、三化”模式,將農資、農機、農技等生產要素深度結合,實現水稻種植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鏈全流程貫通,形成了集“耕、種、防、收、儲、加、運、銷”為一體的水稻產業全鏈條。

  聚焦“三圍繞”促發展

  圍繞整村推進。合作社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堅持分級收購、以質論價、優質優價的原則,以高於市場價5%的價格向成員收購產品,輻射帶動8個村的2180戶農戶,每年每戶增收2萬元以上。

  圍繞土地流轉。合作社積極引導沒有經營能力、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戶進行土地流轉,一次性支付當年土地流轉金。2022年,合作社以每畝1000千元的價格,流轉土地1.2萬畝,帶動農戶通過外出務工和土地流轉實現“雙增收”。

  圍繞綠色發展。合作社全力打造綠色水稻生產基地,實現了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五個統一”。2022年,合作社種植綠色有機富硒水稻達到4.4萬畝,每畝實現增產50斤、增收50元。

  聚焦“三到位”優服務

  服務機制到位。合作社制定了水稻種植服務方案和工作制度,成立了服務工作組,對農戶進行綠色有機生產技術等宣傳培訓,服務周邊農戶3000余戶。

  農技指導到位。合作社聘請農業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現場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指導。針對不同地域,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指導農民科學用肥、合理用藥,確保水稻質量安全。

  農企利益聯結到位。合作社堅持因戶施策,帶動脫貧戶發展。家中勞動力較弱且無法外出打工的,安排到工廠穩定就業﹔不能就業的,直接享受分紅。目前,共帶動脫貧人口1124人,每人每年增收3000元。

  聚焦“三化”強鏈條

  種植規模化。合作社通過產前、產中、產后的統一生產服務,實現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有效實現節本增效,每畝水稻總效益提高350元。

  生產標准化。在規模化基礎上,合作社統一組織使用高效先進技術,實現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全程標准化生產。2022年,試驗田實現生產全過程“零農藥”,通過綠色標准化生產,水稻單產由4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大米價格由每斤2.7元提高到5元。

  產銷一體化。合作社全力加速“產、供、銷”一體化進程,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2023年,合作社開展了綠色有機水稻種植認証,與中糧公司簽訂水稻收購合同,與北京新農創及呼和浩特集採中心簽訂購銷合同,為水稻種植戶帶來了更多更穩定的收益,推動了水稻產業健康發展。

  農牧民合作社是實現小農牧戶和現代農牧業發展有機銜接的中堅力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農民合作社的發展,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辦得更加紅火。

  作為農業大旗,近10年來,莫旗始終牢記強農重任和興農使命,多措並舉推動農民合作社高質量發展,合作社由最初的全旗32家發展到2022年的2715家,達到了最初的85倍。截至2022年,發展國家級示范社8家,自治區級合作社18家,市級示范社53家,旗本級示范社91家。2021年,武坤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龍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被《農民日報》評價為全國500強合作社,分別位列於35名和170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