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奈烏蘭牧騎”新時代再出發

初冬的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氣溫驟降,但烏蘭牧騎隊員的腳步卻愈發匆忙。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小分隊深入草原深處,走進阿其圖烏拉蘇木、額仁淖爾蘇木、朱日和鎮等地開展“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演出活動。白色的蒙古包旁,悠揚的馬頭琴聲拉開了演出序幕,長調、頂碗舞、吉他彈唱等節目接連上演,贏得牧民們陣陣掌聲。
“現在生活好了,文化娛樂方式也多,但是我就喜歡看烏蘭牧騎演出,他們總是能說到我們心坎裡。”牧民額爾敦畢力格是烏蘭牧騎的忠實粉絲。烏蘭牧騎隊員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說唱結合,接地氣,有情感,通俗易懂。廣大農牧民群眾也為這樣的宣傳宣講服務形式點贊:“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永遠的烏蘭牧騎。”
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小分隊在額仁淖爾蘇木阿爾善圖嘎查為牧民群眾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供圖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勉勵他們繼續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廣大烏蘭牧騎隊員牢記總書記殷切囑托,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把黨的好聲音傳遍草原深處,“紅色文藝輕騎兵”本色在新時代更加鮮亮。
秉承紅色基因,讓黨的好聲音唱響吉祥草原
烏蘭牧騎,蒙古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后被引申為“紅色文藝輕騎兵”。1957年,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支烏蘭牧騎在蘇尼特右旗誕生,當時僅有9名隊員。老烏蘭牧騎隊員回憶,過去的農牧民多居住在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地廣人稀,交通不便,走幾十裡地才碰到一兩個蒙古包是常事,農牧民文化生活相當貧乏。正是這樣的地域和人口特征,催生了烏蘭牧騎。
65年來,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台,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
“歲月悠悠,依然堅守著那份信念﹔初心不變,你的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心願……”為進一步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民兵分隊精心創作了歌曲《初心不變》。“創作優秀的文藝節目,向廣大農牧民群眾和邊防民兵傳遞黨的好聲音,是我們職責所系。”隊長扎那說。
從林海雪原到大漠戈壁,內蒙古軍區組織19支邊境旗市的烏蘭牧騎民兵分隊深入邊防一線宣講,推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走向深入,隊員們創作了40余個文藝作品,將黨的好聲音送到邊關嘎查。
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讓黨的好聲音唱響吉祥草原,“烏蘭牧騎”正在成為宣講“輕騎兵”。
烏蘭牧騎隊員深入草原深處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讓黨的好聲音唱響吉祥草原。錫林郭勒盟委宣傳部供圖
“老隊員講烏蘭牧騎隊史,我沒聽夠,那些感人的真人真事讓我落淚,腦海裡一下有了畫面,我要把這些都創排成作品,演給群眾看,這是我一定要去做的事。”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隊員娜仁圖那拉感慨地說。
培植隊伍的生命力與創造力,努力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策劃了“國家象征標識及建筑標識研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專題內容,引導隊員將個人才華與理想同時代與人民的需求共情共鳴、共生共榮,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踐行者、捍衛者和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
烏蘭牧騎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入了紅色基因。65年來,烏蘭牧騎用文藝弘揚正能量,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了力量。時代在變化,但烏蘭牧騎的紅色基因沒有變。新時代的烏蘭牧騎,充分發揮紅色文藝輕騎兵作用,正以更加飽滿的熱情為群眾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烏蘭牧騎+服務,不斷創新方式服務農牧民
基層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長,也對烏蘭牧騎服務內容和方式提出新要求。
“我們以‘烏蘭牧騎+’的方式組建自治區、盟市、旗縣三級‘送歡樂、送文明’基層服務小分隊,每支小分隊服務不少於10個嘎查村(社區)服務點,每個點上服務時間不少於一天。”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內蒙古各地烏蘭牧騎以“烏蘭牧騎+”的方式深入基層,開展理論宣講、電影放映、法律咨詢等綜合志願服務,和相關部門一起,為農牧民及時提供政策咨詢、技術指導、送醫送藥等服務。
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隊員額日登巴音深情地講述了一個故事。家住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呼和陶勒蓋嘎查的青克樂都仁和他的鄰居們,隻要得空就去三四十公裡外的村藝術隊參加培訓,他們有的人不識字,卻會彈奏多種樂器。“他們不僅需要我們的歌舞,而且需要我們帶著他們一起歌舞。作為烏蘭牧騎人,成全他們的熱愛也是我們的使命。”額日登巴音表示,願意把更多的藝術培訓帶給農牧民群眾,讓他們實現從觀眾到演員的夢想。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組建志願服務隊,協同相關部門以“烏蘭牧騎+”的方式,先后走進全市9個旗區的100余個嘎查村社、150余戶農牧民家庭中開展主題演出服務活動330余場,建立基層文藝志願服務幫扶點5個,開展文藝輔導服務230余次,服務受眾約35萬人次。
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老百姓的內心,不斷為他們的實際需求提供支持。“法治烏蘭牧騎”就是“烏蘭牧騎+”的生動實踐。
鄂爾多斯烏蘭牧騎隊員在母親節為烏審旗黃陶勒蓋嘎查村民分發法治宣傳手冊。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供圖
“女士,你這樣會給路過的居民造成一定的危險,請你趕緊給狗拴上繩子,否則我們就報警了。”烏審旗黃陶勒蓋嘎查村口正在上演小品《遛狗風波》。今年母親節,鄂爾多斯烏蘭牧騎30余名隊員來到烏審旗黃陶勒蓋嘎查為當地村民送去了法治科普節目。“我們這些老年人對於法律相關知識了解得少,像這樣把法律知識結合到節目中的形式我覺得很好,大家看節目看得高興的同時,順便也學習了。”村民其木斯林說。
同時,鄂爾多斯烏蘭牧騎和當地司法部門為當地群眾提供了免費的法律服務,讓群眾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感受法治,接受教育。
“扎根基層,服務人民是烏蘭牧騎永遠不變的情懷。今后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將繼續把法治文化融入到基層文藝演出活動中,創作出更多正能量、接地氣、群眾喜聞樂見的法治文化優秀節目,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宣傳黨的政策及法律法規知識,推動法治烏蘭牧騎工作再上新台階。”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隊長丁雲崗如是說。
同時,內蒙古不斷開發“網上烏蘭牧騎”“數字烏蘭牧騎”,成立烏蘭牧騎輔導工作隊、志願服務工作隊,為基層農牧民提供藝術培訓服務。今年以來,內蒙古各地烏蘭牧騎依托各類新媒體平台,打造出一支支24小時不間斷服務的“數字烏蘭牧騎”隊伍,豐富著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始終做到人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心,努力把黨的聲音和關懷傳遞給農牧民,以精准志願服務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就能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舞蹈隊隊長巴音德力格說。
隊員們歡快地起舞。陳琳攝
截至目前,內蒙古各地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隊伍,隊員發展到3500多名,職能也由最初的“宣傳、演出、輔導、服務”拓展為“創作、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傳承、創新和對外文化交流”,成為根植農村牧區的獨特文藝團體和內蒙古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號。
新人新作新形式,把更多傳得開的精品奉獻給觀眾
馬頭琴悠揚、架子鼓明快、鋼琴婉轉、蒙古舞熱情……第九屆烏蘭牧騎藝術節“一專多能”比賽現場,來自伊金霍洛旗烏蘭牧騎的90后年輕隊員岳建華一口氣表演了4個不同項目,精彩的表演收獲現場一致好評。
岳建華收獲了滿意的分數,年輕的面龐洋溢著笑容。“一專多能”是烏蘭牧騎隊伍選拔隊員的標准之一,要做到能在各種艱苦條件下隨時隨地勝任各類演出、各種角色,不僅要樣樣拿得起還要演得活。目前,內蒙古烏蘭牧騎隊伍中的90后隊員佔比達38.7%,大學以上學歷的隊員佔比達64.2%。
“設立‘一專多能’比賽就是為了給年輕人一個展示、成長的平台,讓年輕人有機會多學點東西。”內蒙古自治區直屬烏蘭牧騎原團長、老一輩烏蘭牧騎隊員那順說:“在第九屆烏蘭牧騎藝術節上,能看得到每一個烏蘭牧騎隊員精神狀態都非常飽滿,編排的節目也都有不同,有新的氣息、新的表演,現在是屬於年輕人的最好的時候。”
第九屆烏蘭牧騎藝術節“一專多能”比賽。人民網 劉藝琳攝
基層群眾的文化消費新理念,不斷對烏蘭牧騎服務內容和方式提出新要求。而年輕血液的注入,讓烏蘭牧騎加快了宣傳形式的創新,網上“數字烏蘭牧騎”隊伍,豐富著當地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樂奏響,節奏時而悠揚,時而歡快,一曲《心中的草原》穿越屏幕與觀眾見面。11月9日,鄂托克前旗烏蘭牧騎雲上舞台抖音線上直播正式啟動。“真好聽,悠揚的長調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遼闊的草原,謝謝各位藝術家。”一條條直播留言瞬間刷滿屏幕。雲上舞台首播中,瀏覽用戶達到7900余人次,單場觀眾人數達到6400余人次。
“因為農牧民居住分散、作息時間也不統一,所以我們特設雲上舞台,以‘烏蘭牧騎+線上演出’的形式,讓廣大農牧民不出家門就能看到烏蘭牧騎演出,提供了隨時看、隨地看的便利條件。”85后隊長寶音滿達介紹說。
幾個月前,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寶音滿達和隊友達楞巴雅爾、阿拉騰嘎爾迪一起創作了《向陽綻放的馬蘭花》。寶音滿達說:“鄂托克前旗是馬蘭花之鄉,我們通過音樂作品講述家鄉的故事,為黨的二十大獻禮。”
鄂托克前旗烏蘭牧騎啟動雲上舞台抖音線上直播。受訪者供圖
鄂爾多斯市烏蘭牧騎開發“烏蘭牧騎online”小程序,推出“現場教學+網絡教學”,跨領域、跨行業、跨部門打通各類線上線下資源。疫情期間,組織烏蘭牧騎隊員創作各類短視頻作品,利用“網上烏蘭牧騎”等新媒體平台進行發布,播放量達千萬余次。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推進烏蘭牧騎事業發展的政策,為75支烏蘭牧騎配備演出大巴車,新建烏蘭牧騎宮,舉辦烏蘭牧騎藝術節、全區烏蘭牧騎新人新作比賽,開展全區烏蘭牧騎交流演出、“烏蘭牧騎月”等活動,促進烏蘭牧騎互相學習發展。
有了政策、資金等方面的強力支撐,全區各支烏蘭牧騎煥發出了極大的創作演出熱情,不斷推陳出新,一部又一部精品誕生。2019年,內蒙古藝術學院烏蘭牧騎舞蹈團原創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斬獲文華大獎,實現了內蒙古在該獎項零的突破。
情景大劇《母親都貴瑪》。 陳琳攝
新時代再出發,烏蘭牧騎會永遠扎根生活沃土,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創作出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用心用情謳歌偉大時代,永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